空军学者:传统意义上的世界大战将不再发生
2008年06月16日 11:07环球时报-环球网 】 【打印

战争发展趋势表明,战争的经济消耗越来越大。从军费支出的角度看,第一次世界大战交战双方消耗达3720亿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4万亿美元,是前者的10倍多;打了18天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双方消耗达100亿美元;42天的海湾战争,仅多国部队就耗资611亿美元,平均每天耗费14多亿美元。科索沃战争,北约消耗达1000亿美元。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初期拨款200亿美元,开战后又追加拨款800多亿美元。从单位时间、单位编制的物资消耗来看,海湾战争分别比二战、朝战、越战、第四次中东战争和马岛战争提高了20倍、10倍、7.5倍、4.2倍和3.5倍。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发动历时78天的大规模空袭战,共使用了1200架飞机,出动了3.8万架次,投掷和发射了约2.3万枚炸弹和导弹,其中巡航导弹1500多枚。显然,如此巨大的战争消耗即使是经济发达的美国也难以单独承担。因此美国不得不拼凑国际反伊、反恐“联盟”,筹措战争费用,以增强实力,减轻经济负担。在海湾战争中尝到了甜头,科索沃战争又如法炮制,拉北约国家共同卷入战争,以减少自己的战争费用。

经济打击成为战争的重要手段。信息化战争实际上是以经济实力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经济打击是战争中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经济打击以削弱敌方战争潜力和增强己方战争潜力、使敌方无力再战为目标。因此,要想取得战争胜利,就必须千方百计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同时削弱敌方战争潜力。要么占领和夺取敌国的经济资源,要么予以打击、破坏和摧毁,从而使敌方的军事实力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达成不战而胜或战而必胜之目的。

经济打击可扼制战争或降低战争强度。由于经济目标具有与军事目标不同的属性,经济目标的方位、用途等均是公开的,从而使双方在选择经济目标时自由度较大。再加之经济目标一般不具备很强的抗打击能力和防护能力,其防护难度极大,因此,往往成为战争打击的重点。如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就是把打击伊拉克的经济目标列为轰炸的重点的。多国部队轻而易举地对伊的军事工厂、石油设施、电厂、水厂、仓库、桥梁、道路等重要经济目标实施了毁灭性打击,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00亿—2000亿美元,从而无力再战。再如,在科索沃战争中,北约对南联盟经济目标的打击频度甚至超过了军事目标。北约对南联盟实施了石油禁运以及摧毁炼油厂、化工厂、电厂等重要经济目标的多种打击措施;南联盟对重要经济目标虽然实施了切合实际的伪装、防护、抢修等反击措施,但经济损失仍高达千亿美元以上。这对于一个年产值只有170多亿美元的小国来说是无法承受的。

高技术条件下,经济打击的巨大灾难性后果是大量财富的损失和对生态环境造成长期、严重的影响,必然引发国际舆论强烈谴责,形成强大反战声浪,从而抑制战争的发生。高技术条件下远程精确打击能力的提高,极大地丰富了经济打击手段,增强了经济打击的效果,因而对各国花巨资建成的重要经济项目极具威慑性,也迫使各国领导人不得不考虑武力行为的后果。即使经济打击不能完全扼制战争的爆发,但当敌对双方势力相对均衡或弱势一方具有超出强势一方心理承受力的经济打击能力时,经济打击目标的选择往往体现出对等性的特点。一方选择经济打击目标时必然考虑到对方的报复程度,这可使战争双方保持一定程度的克制,在某些经济目标的选择上相当谨慎,因而交战双方都保留许多可打却不打的目标,将战争限制在有限的范围内。冷战时期美苏最终没有爆发战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也是军事与经济互动最典型的表现。

纵观战争史,战争因政治、经济目的而发动,也因利益得失而结束。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为战争实现速战速决提供了前提和可能,但仍不能改变战争对物质和经济的依赖性。战争的巨大投入和巨大消耗,让人们不能不从经济学角度来衡量一场战争的胜败得失。战争时间的长短、规模的大小,决定消耗的多少;战争手段的不同和准备时间的长短,决定消耗的多少。任何交战国或军事集团都不敢无视战争的巨大消耗,任意无限扩延战争。有的交战国或军事集团往往因为不堪战争消耗所造成的经济负担,不得不退出战争或中止战争,甚至被迫接受战败的结局。这就是信息化条件下不容易发生世界大战而往往只打局部战争的根本原因所在。

更多内容阅读登录环球网(www.huanqiu.com

<< 前一页123456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胡楠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08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