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卫星定轨精度升为厘米级
2010年03月06日 09:01新华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相关标签: [飞船] [卫星]

今年1月,准备发射“北斗”导航卫星的“长征三号”火箭(中新网图片)

卫星运行太空并不是一帆风顺,常常会充满风险,排除故障卫星更是惊心动魄。中心科技人员曾连续奋战、集智攻关,历时数昼夜精心排障,使两颗濒临绝境的卫星恢复“健康”,为国家挽回数十亿元经济损失,创造了在轨航天器诊断维修奇迹。 

为保证每一颗太空“中国星”的安危,中心在提升应急测控能力方面不遗余力。整理下发《试验质量问题警示录》和《测控装备常见故障汇编》,制定《卫星应急处置预案》、《在轨航天器应急处置工作规范》。改变卫星长管模式,减少指挥层次,利用任务间隙,进行系统联试、信息联调、应急处置模拟演练和专业化训练考核,对软硬件状态设置、信息传输通道、各种方案预案进行反复验证和推演论证,确保了异常情况下处置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中心在轨航天器异常处置能力不断拓展,先后圆满完成了载人航天飞行空间安全预警、俄美卫星相撞碎片监视跟踪等航天应急保障任务。 

近年来,我国在轨卫星逐渐从试验型走向应用型,卫星数量日益增多。为提高卫星管理和应急测控信息化水平,基地研发出卫星遥测参数自动监视预警系统、卫星异常处置综合数据库、应急处理决策专家系统和多星管理自动化系统,实现了卫星长期管理由初期“单星经验型”到现在“多星智能型”转变,大大推进我国航天测控向智能化水平迈进。

人才济济贵如金 测控群星共筑共和国航天路 

在4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中,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科技人才队伍和试验技术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构建了科研与试验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机制,形成了老、中、青三代科技骨干相结合的技术干部队伍。这支队伍及其拥有的技术水平,为实现我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和人才基础。 

黄金累千,不如一贤。组建40多年来,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典型人物,中心科技部副部长余培军就是杰出代表,他多次参加并完成了卫星、飞船测控任务,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2项。1995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先后荣立一等功二次、二等功二次, 2000年获国家政府特别津贴, 2004年获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 2008年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并成为国务院直接连线专家。 

他带领课题组建立了以航天器控制语言为核心的中心遥控模式,使我国航天器遥控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攻克了测控资源自动分配算法,建成了国内第一个测控网多任务管理中心,实现了测控设备的统一分配、科学利用和远程监控;创新同步卫星高精度测控管理技术,有效节省了卫星燃料,延长了卫星寿命,为我国航天测控事业的信息化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2001年,轨道室副主任王家松远赴大洋彼岸攻读博士。在国外求学时,王家松受命主持研发“并行高精度轨道计算系统”。当时课程十分紧张,而高精度轨道软件开发又属于核心机密,学术刊物上也是只字片语。凭着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对本职工作的无比热爱,王家松刻苦钻研,顽强拼搏,以聪明才智,先后查阅各种资料3000余种,记录笔记100余万字,最终攻克这一技术难题,独立研制出一套高精度卫星轨道定轨软件。在2003年欧洲空间局组织的卫星轨道计算竞赛中,他还利用自己研制的定轨软件计算出了卫星轨道精度达2—3厘米的世界记录,远远超过了欧洲空间中心和德、法、美等国多家知名轨道计算中心,名列各国之首。在欧洲空间操作中心组织的“环境卫星”轨道竞赛中,他研发的定轨软件一举夺冠,在国际宇航界引起轰动。 

博士学业完成后,他放弃国外许诺的优厚待遇回到祖国。他带领“嫦娥一号”轨道计算工程小组展开攻关,相继破解航天测控网和天文测轨网联合定轨等五大技术难题,在国内率先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月轨道段精密定轨软件”。他研发的“奔月航天器轨道计算系统”在四次中欧联测任务中得到了成功应用和检验,于2006年通过了“嫦娥工程”总指挥、总设计师和首席科学家们的评审和验收,获得了好评。2005年到2006年,他参加了探月轨道综合测定轨技术与验证项目,将航天测控触角首次延伸到了遥远的月球,为我国未来深空探测计划迈出了坚实一步。 

“青春筑成通天路,壮志凌云翱苍穹。威力化作天罗网,追星揽箭牧舟行。”一批默默无闻的“牧星人”,在新世纪探索宇宙、征服太空的征程中,更加信心百倍地瞄准了世界航天测控技术的最前沿,瞄准了更为深邃的宇宙空间,豪情满怀、励精图治铸就中国航天测控事业的辉煌明天。(马璟 王朝社)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