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冒风险,将来战机上天就危险”
这是10年前的一个夏夜。
皓月当空,李江宁蹙眉而立。“干,还是不干?”这个问题在他脑海里反复跳跃。
白天,上级来电:某新型战机一批发动机附件急需油封,时间只有一个半月。新型战机的发动机附件科技含量、精密程度与以前战机有天壤之别。现有油封设备用不上,又无相关的资料可借鉴。有人劝他:“器材昂贵,弄坏了谁能负责?还是别冒这个风险,向上级说明情况推了吧。”
反复思量,李江宁毅然决定:“干!现在不冒风险,将来战机上天就危险。”
一点点摸索,一点点研究,他带着战友“庖丁解牛”,终于摸清新型战机的发动机附件的相关参数,将困扰全军油封界的难题一举攻克,如期完成了任务。
正是凭着这份军人的责任和使命,凭着不懈的钻研探索,他从一名只有初中文化的战士成长为我军航材油封界的权威专家。
多年来,李江宁始终站在航材油封工作创新的最前沿,攻克了我军航空器材油封领域一个又一个难题——
他针对原来油封用油消耗量大的问题,设计出“循环用油法”,使油料经过精密仪器过滤后反复使用,油耗减少50%以上;
他率先使用了“气象干燥封存法”,使器材油封期由3年延长到5年,既提高了油封期效,又节省了大量工作成本;他从兼容所有现役飞机航材出发,成功研制出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三代机航材油封工作台和野战油封车,使我军油封设备实现了由半手工半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的飞跃……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须尽快培养出接班人”
3月13日,在医院做完化疗回到家中的第二天,李江宁就悄悄来到办公室。他心里牵挂的是《航材封存包装工艺规程》最后的审校工作。前段时间住院时,他想到了初稿有个别的地方还需要完善。
刚打开电脑,门被推开了。他的“秘密行动”被妻子何泗竹发现了。望着妻子埋怨的眼神,他不好意思地解释:“没事,我就是有点闲不住。”
空军装备部私下流传着这样的说法:都说离开谁地球照样转,可空军航材的油封工作离开李江宁,就转得不是那么顺畅了!
从这溢美之词中,李江宁品味出一种紧迫感:“航材油封领域太缺人才,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须尽快培养出接班人”。
只要愿意学油封,不管是本单位还是外单位的人,李江宁都倾囊而授。一次,北空某航材库刚刚从事油封工作的工程师尹涛打电话请教,李江宁不仅耐心地解答问题,事后还专程跑了近百公里,送去一大堆资料。
长期以来,航材油封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院校也没有这个专业,技术人才只能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培养,耗时长,见效慢。李江宁强烈地认识到: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编写一套操作性强的工作规范,才能实现由师傅带徒弟的口口相传向信息化、标准化、批量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2008年5月,空军装备部启动《航材封存包装工艺规程》编写工作。作为编写组的核心成员,李江宁毫无保留地拿出自己多年来积累的200多万字资料,这几乎就是一部完整的《规程》初稿,非常全面、详细。
今年初住进医院后,他仍念念不忘《规程》的审校工作。一有时间,他就会整理相关资料。
目前,这本《规程》已印发部队。它倾注了李江宁30多年的心血,是他30多年工作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空军装备部航材部部长评价:“这是空军部队航材油封工作的基本依据,也是未来航材油封人才培养的基本教材。”
采访那天,李江宁忍受着病魔的折磨,谈论着自己下一步工作计划:
把《规程》做成多媒体动漫,操作更加明了,易学易教;研制出三军通用的野战油封设施,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航材油封效率……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柳刚 张金玉 尚晓华
编辑:
金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