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标签: | [飞船] |
董倩串场6:
第一次用中国火箭发射美国卫星的尝试让人兴奋不已,而这一次发射竟然异常顺利。1990年4月7号,“长征三号”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亚洲一号”卫星成功送上太空,中国火箭从此开始了商业发射的历史。品尝到成功喜悦的航天人并不满足,他们看到了当时国际上第二代大型通讯卫星的运载需求。为了拓展市场,刘纪原和他的同事将目光锁定在“长2捆”新型运载火箭上。
记者:我们看上的第一个目标是什么?
刘纪原:当时我们瞄准的就是这个澳星。去谈判的时候拿着几张纸,人家都笑我们,就这么能谈判。
记者:那应该拿什么?
刘纪原:应当拿完整的报告,可行性报告,完整的产品的性能介绍,人家看了以后才能够评价,我用不用你。
记者:我们拿着这张纸是跟谁去谈?
刘纪原:和美国休斯公司,因为这个卫星制造商是休斯公司。
记者:所以休斯公司肯定觉得咱们很奇怪,就几张纸就来了。
刘纪原:当时这样情况,人家没法谈。所以我们,就指长2捆这一件事情,(在国外)转了一圈回来以后,当然就长了知识了,我们就开始启动国内的事情了。那就要加快研制,设计等等,最后真正要搞这样的工程,还得要国家认可,国家不认可,资金从哪来。因为我管财务和计划,我只能从别的地方,经过甘子玉同志同意,支了两千万来开展课题研究。
董倩串场7:
尽管“长2捆”火箭还处于课题研究的阶段,但中国火箭相对低廉的商业发射价格,仍然对美国休斯公司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经过多轮艰苦的谈判之后,美方与中方正式签订了发射合同。可这份合同的签订并没有让人松下一口气,因为中方必须在1990年6月30号之前,保证“长2捆”火箭有一次试验发射,否则美方有权终止合同,并对中方罚款100万美元。“长2捆”火箭能如期研制出来并按合同要求进行试验发射吗?当时谁的心里都没有十足的把握。
刘纪原:我们在南苑开过一个会议,他们把这个会议叫做我们航天史上很重要的一次会议,就是两派。一派认为我有把握,我一定能做出来。当然包括王永志,他当时是一院的院长。还有一派认为风险太大,一旦做不出来,不仅丢了航天人,国家的信誉也没了,甚至有人指着我的鼻子说,你敢定吗?辩论得非常激烈。
记者:您是哪派?
刘纪原:我当然是主张要干了。所以最后的结果,我们认为还是要干,风险是有一定的。但是如果我们把工作做好,风险是可以降低的。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相关新闻
编辑:
胡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