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航天局局长:载人航天在澳星失败阴影中立项
2008年12月15日 13:56央视网站 】 【打印已有评论0
相关标签: [飞船]

长二F火箭研制队伍。南原仁摄

记者:真是万幸。

刘纪原:如果是稍微扭一下,坐下来,照样发生灾难。那个时候心里面才觉得十分可怕。

记者:后怕?

刘纪原:事后就组织人,赶快查原因,当天晚上就把它查清楚了。原因出在程序变电器,点火的一个触点,进去了零点二毫克的东西。

记者:这个是很严重的一个失误吗?

刘纪原:就是因为这个触点本来应该是不闭合的,零点二毫克的东西,掉到触点当中,造成短路,这个触点等于闭合了。这一闭合,其它该点的没点着,所以就进行了自动的紧急关机。

董倩串场3:

用“长2捆”火箭发射澳星,原本是一件让当时的中国人感到荣耀的事情,我记得那时的我还在读大学,尽管对航天不了解,但听到人们都谈论着,这是用中国的火箭发射美国的卫星,我会不由自主地感到骄傲和自豪。但后来在阅读航天的相关资料,了解过去30年的变迁时,我才知道,中国火箭在走向国际发射市场过程中经历的一波三折,也才了解到,把时间从1992年向前推移到1984年,那时的中国航天界正经历着改革带来的阵痛。

记者:当时您在做什么,面临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现状?

刘纪原:我正好是1984年5月份到的部里,到部里以后呢,党组让我分管的工作里,其中有一项工作就是配合当时我们部里面,搞改革。当时改革就是因为大的形势变化,我们航天队伍怎么适应这个环境。我认为当时,和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面,最大的冲击是思想上的冲击。

记者:这怎么讲?

刘纪原:原来都是国家给任务,国家给科研经费,国家给宿舍,我们就集中力量把国家任务完成好。所以实际上是用不着,特别是领导层,用不着发愁,不需要自谋职业,你就把国家任务完成好就可以了。但是现在不行了,军品任务锐减,我接任的时候,当时整个航天系统,24万人的整个费用,才只有5亿8千万(人民币)。在这种情况下,要养活这么多人很困难。

记者:那你们怎么生存呢?

刘纪原:为了挣一点奖金,可笑的是要卖冰棍,织毛衣,弄一点钱,来发奖金。

记者:所以当时八十年代流行一句话,就是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就是来自这样一个背景。

刘纪原:就是这样,但是也没办法,这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而且人员的思想障碍,主要一方面是航天特殊,因为我们的任务是国家的;还有一个就是,工作方法,习惯的方法,就是指令性任务。而且全国大协作是一盘棋,只要有红头文件,订货、材料、供电都没有问题。但现在这么一改以后,这一套行不通了。

记者:那你们的出路是什么呢?

刘纪原:首先我们做的工作是解决思想问题。反复强调,按照我们老部长郑天翔跟我们讲的,就是说,客观形势变化了,是应当人跟上形势的变化,而不是让形势跟上你的思想。那么我们就应当适应当前的环境。所以就开始让一部分人来发展民品,就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办法,逐步使我们的企业来适应市场经济的环境,这是一类。再一个就是想发挥我们航天的特长,就是有人提出来,能不能用我们的航天技术、运载火箭,来发射国外的卫星。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