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爱,她这一辈子只有付出,没有索取,用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安抚他忧国忧民的思虑
“妈妈心里没有她自己,她爱自己的丈夫,爱这个家,爱她的孩子,对所有的亲戚和朋友真诚相待,但是她心里唯独没有她自己。”邓榕,卓琳的小女儿,抚摸着院内的花木深情地说。
是啊,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这一辈子只有付出,没有索取。但是她获得了大家的爱,赢得了大家的尊敬。
在邓小平的办公室中,一盏绿灯罩的小台灯仿佛诉说着一段段回忆--
就是在这盏小台灯下,卓琳夜复一夜亲手为女儿抄写着一本本数学竞赛的习题,因为邓楠爱做数学题,而习题册是向老师借来的;
就是在这盏小台灯下,卓琳一边打着全家孩子们的毛衣毛裤,一边为儿子默字,因为小儿子太调皮,总要妈妈督促;
……
“妈妈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家管好,把孩子照看好,不让爸爸操心。”邓林说,“虽然他们之间没有太多语言上的表白,但几十年来从没红过脸。”
在邓家生活了20多年的王秘书说,小平同志和卓琳同志都非常喜欢孩子,也乐于帮助别人。自己的5个孩子、邓小平的妹妹及妹妹的孩子、卓琳姐姐的孩子都生活在邓家,都由卓琳亲自照看,一视同仁。同时,因为许多老同志、老战友在外地工作,他们的孩子也被卓琳接到家里。
“妈妈对我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她不仅在生活上照料我们,在思想上,乃至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对我们来说,妈妈的影响力都是非同寻常的。”邓榕说。
卓琳的默默奉献,不啻为这个家庭营造出一片浓浓暖意,更让邓小平可以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可以从容地投入到他为祖国和人民而奋斗一生的事业之中。
而孙辈们也从他们的一言一行中,学习着如何做人、怎样成长——
孙子卓泝和孙女卓玥说,爷爷奶奶从小就教育我们要自立。我们读书时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就是自己坐公交车上学,取名字都随奶奶的姓,长大了工作生活也都是自食其力。
因为爱,她终生铭记他的嘱托“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将忠诚和挚爱献给自己的父老乡亲
邓小平和卓琳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为“希望工程”捐款。
1992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希望工程”百万爱心行动。“一位老共产党员”分两次捐款5000元。后来人们才知道,那是邓小平夫妇的捐款。
“最早的主意就是妈妈提出的,而且也是她一手操办的。”邓楠回忆说。
其实,无论小平在世时还是他走后,卓琳从未停止过自己的捐助。邓林说:“我们一家人都支持希望工程,母亲多次为希望工程捐款,1994年她补发了4000多元工资,都捐给了希望工程,不过她捐款从来不透露真实姓名。”
“母亲还时常在饭桌上询问我们大家:‘你捐了吗?’”在儿女们的言谈中,流露的是卓琳老人对希望工程的极大关注。
在一封给家乡云南宣威的信中,卓琳写道:“我们虽然离开家乡数十年,但对家乡人民还是念念不忘,我们现已年迈,常以不能为家乡多作贡献而内疚……”随信卓琳寄出了2600元钱给家乡的“希望工程”。
在“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主题展览”中,曾摆放过这样一张捐款收据。
收据上“捐款者”一栏印着两个字:卓琳。“去年5月15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收到一笔10万元的捐款。”成都博物院副院长李明斌介绍说,这笔善款来自卓琳老人。
在得知四川发生地震的消息后,卓琳心急如焚,她一面积极发动家人为灾区捐款,一面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10万元捐给中国红十字会总会。
这10万元,不仅是卓琳老人一生的积蓄,还有她对灾区群众无尽的惦念和关心。
卓琳一生非常低调,生前多次嘱咐子女在办理她的后事时一定要从简。这几天,儿孙们在她原先住过的屋子里设起小小的灵堂,这也是他们唯一一次违背母亲的意愿。照片上的妈妈,精神饱满,笑容爽朗。
因为卓琳一生几乎没什么个人照片,几乎都是与家人的合影。这张是她在一次赴美演讲时抓拍的。“妈妈生前最爱笑。”邓榕说,“我们都觉得,她就是在对孩子们说话。”
卓琳的一生,始终是这样爽朗地微笑着,无论是身逢喜事,还是遭遇逆境。
按照卓琳的遗愿--她的遗体和角膜捐献出来,骨灰将撒向大海。在他们共同热爱的大海深处,她将与自己挚爱的丈夫重逢……
作者:
谭浩、吴晶
编辑:
霍吉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