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的“老西藏精神”
2009年03月27日 17:16党建 】 【打印已有评论0

位于祖国西南边疆的西藏自治区是世界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约4000米,号称“世界屋脊”。

6月飞雪,10月冰封,西藏年平均气温在摄氏0度以下,因为空气里含氧量少,生存环境恶劣,加之过去交通不便,被人类学家称为“生命禁区”。尽管这里雪峰林立,长河奔流,自然景观壮美,但却令人望而生畏。

然而,从上个世纪50年代西藏和平解放至今,一代代解放军指战员、一批批援藏干部、进藏大学生,不断奔向这片高天厚土,为西藏的建设事业流血流汗,甚至把自己宝贵的生命融入了这片雪域高原。

“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在他们身上薪火相传。

(一)

“老西藏精神”起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初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的脚步声中。

1950年初,按照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以18军为主力的进藏部队踏上了解放西藏的征程。

当时,西藏的分裂主义势力拒绝与中央和谈,并在金沙江沿岸布置兵力,企图阻止解放军进藏。

我军于1950年10月发起昌都战役,对叛军形成一个马蹄形包围圈。为了不让敌人逃跑,18军52师154团奉命从左路突破金沙江,经无人区千里大迂回,从背后包围叛军。

在高原上负重强行军,是解放军历史上的第一次。他们乘坐牛皮筏子渡过金沙江,每天急行军约60-80公里。路上地形复杂,气候变化大。有时,暴雨倾盆,好像是掉进白浪滔滔的大海里。有时,狂风夹杂着冰雹袭来,把马的眼睛都打瞎了。风雨刚过,接着又下起银白色的雪片,大家的眉毛和眼睫毛上都挂着白花花的冰凌,鼻子和面颊冻得发麻。让雨水浇透的内衣被体温烘烤得直冒热气,而外面的军装冻得像生牛皮一样坚硬,走起来嚓嚓作响。

除了和小股的叛军作战,部队一天还要爬一两座雪山,过几条冰河。河面的冰像刀子一样锋利,大家的腿和脚上全是一道道血口子。

更难的是没有粮食。有的战士饿极了,就把棉衣里的棉花撕出来吃;有的战士捡来牦牛骨头,用火烤糊砸成粉末吃;团里有不少马都被饿死了,大家就喝马血,吃马肉,把马皮用水一煮存起来当干粮。马比亲兄弟还亲啊,许多人边吃边痛哭流涕。

凭着顽强的战斗作风,我军取得了昌都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分裂势力的图谋,西藏得以和平解放,五星红旗在雪域高原上高高飘扬!

“老西藏精神”从此形成,并在和平年代得到丰富、发扬、光大。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感动同情无聊愤怒搞笑难过高兴路过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彭远文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