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套舱外航天服诞生记
2008年09月26日 16:06新华网 】 【打印

新华网北京9月26日电 题:中国第一套舱外航天服诞生记

新华社记者孙彦新、白瑞雪

26日,神舟七号飞船里的航天员翟志刚开始组装用于出舱的“飞天”航天服。中国研制的第一套舱外航天服第一次在距地球300多公里的茫茫太空“亮相”。

航天服是世界上最昂贵的“服装”,也是高科技领域的尖端技术代表。

项目启动:“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004年7月,舱外航天服研制正式立项,任务给定的时间为3年。

舱外航天服相当于一个独立的载人航天器,不仅飞船的功能都要有,在重量、体积和功耗上的要求甚至比飞船更高。

按照国际航天界通行惯例,一个全新航天器成熟产品研制周期平均至少7到10年。当时,国内没有一家单位有相关技术储备和人才队伍。

“我们明知这是不可能的任务,还是接了下来。”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舱外航天服研究室主任刘向阳回忆说。

当一支从各个研究室抽调组成的队伍坐在一起开始方案设计时,他们不禁想起了30多年前的一段历史。

20世纪70年代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尝试,航天服的科研人员面对的唯一资料,是美国宇航员两张模糊不清的照片。那次尝试最终以失败告终,而漫步太空的梦想也尘封了30多年。

如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已经将神舟七号飞行任务确定为突破太空行走,在其他各大系统均准备就绪的情况下,舱外航天服这个工程必须在3到4年内突破。

如果间隔太长时间没有一次发射,国家的载人航天事业就会出现资源闭置和人才流失,进而影响到未来一系列的战略目标。

因此,对于航天服的研制者来说,这是个不允许失败更不允许拖迟的使命和任务。

方案设计:中国航天人的集体创造

大到整体结构和外形,小到元器件、原材料的性能指标,航天服的一针一线都需要从头设计。

方案设计刚开始时,科研人员能够明确的只有两样东西,一是基本原理,二是功能要求。而在工程上如何实现,每一处都只能靠想象和创造。

关键时刻,中国航天人的攻关精神又一次迸发出来。北京市海淀区唐家岭,航天员中心的办公楼从此灯火长明。

研制人员当中,既有从事航天多年的老专家,也有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有时,大家在自己的位置上构想演算;有时,三五个人聚在一起激烈争论。

办公桌上,设计图纸换了一张又一张;会议室里,国内相关领域专家来了一批又一批……

在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的11个分系统里,舱外航天服独立于其他所有分系统,实行单独管理。航天员中心副主任白延强说,这意味着,航天服是作为跟飞船、火箭、航天员一样的大系统来进行资源配置的。

航天服研制下设本体结构、医学监督、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数码技术4个分系统。

每个部分都集纳了国内最顶尖专家的意见,调动了全国相关领域的最优秀资源。

因此,航天员中心主任陈善广说,“飞天”航天服是中国航天人集体想象力、创造力的体现和成果。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孙彦新、白瑞雪   编辑: 汪敏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新闻图片花花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