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测绘史的重大发现
周勇主编的《重庆通史》第三卷近代史(下)第六章《重庆城市发展的新起点》中记载:1921年11月,四川各军总司令兼省长刘湘驻重庆,设重庆商埠办事处,后改为市政公所、商埠督办公署。1927年,督办公署改为市政厅。1929年2月15日,市政厅改为市政府,潘文华任首任市长。
这套地形图于1929年4月后陆续测绘完成,直至1930年。市勘测院院长陈翰新说,这批地形图是重庆建市的首套地形图。同时,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重庆历史上的首套地形图。这套地形图与现代的地形图相比,其表现手法相差无几,制作与现代印刷地图一样精美。专家称,“它是重庆测绘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该地形图完成后,潘文华大力拓城,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以及后来重庆的飞速发展,包括近年的重庆扩城,客观上都奠定了基础,意义重大。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学术委员会委员、重庆市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何智亚认为,这批地形图制作精细、保存完好,至少有三方面意义:一是对重庆上世纪20年代城市规划建设作了形象直观的补充;二是起到了对重庆城市历史的考证和印证作用。此前,重庆有些地名或建筑名称、地点似是而非,如渝中区五四路口旁有一栋西式建筑,现叫中英联络处,实际上它是法国传教士修建的真源堂(也有版本叫真原堂、真元堂),此图上明确标注为“真源堂”,旁边还标有“真源堂巷”字样;三是我市正在进一步挖掘重庆近现代史,这批地形图无疑对深入了解重庆开埠、民国和之后的陪都历史,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何智亚同时介绍,他看过不少重庆老地图,此图应是制图比例最大、最清晰、最全面的一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历史地图。
目前,这批地形图已被市勘测院视为镇院之宝加以保护、收藏。
扩城
两个时代的城市扩张
老版时代
何智亚介绍,1927年左右,重庆城主要集中在通远门城墙以内,面积不到3平方公里。由于通远门外的七星岗、两路口、上清寺、菜园坝一带遍布坟山野冢,影响城市扩展,时任市政厅主任和之后的首任市长潘文华力主向外开拓新市区。潘文华排除阻力,实施了大规模的史无前例的迁坟、扩城行动。从1927年8月到1934年5月,历时6年半,扩展新区约7.5平方公里。
新版时代
目前,主城进入外环时代,展开1000平方公里、1000万人口特大城市的发展框架。在《全国城镇体系规划》(草案)中,重庆已被列为五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据悉,未来10年我市远郊区县城市规模将比现在扩大一倍,七成人口将变城镇居民,形成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格局。
比较
新旧两版地形图之异同
昨日,记者找到一份2010年版的重庆地形图,然后请市勘测院专家将其与这部81年前的地形图作了比较。
不同之处
■材质:老版用的是牛皮纸;新版是数字化电子版,可根据需要以纸、膜、丝绸等方式印刷。
■字体:老版用的是繁体,名称从右往左读;新版用的是简体。
■工具:老版在测绘时可能使用的是由照准仪、觇孔、铅锤、标尺组合而成的小平板仪和经纬仪,采用三角网、线形三角锁、量距导线、前方交会、后方交会、基线丈量等办法。绘图时,用了小笔尖、曲线笔(画等高线)、玻璃棒(通过滚动保持等距)、专用墨汁以及铅笔等,通过手绘完成;新版测量时采用航测或全野外数字采集完成,使用GPS全球卫星定位仪和全站仪等通过电脑制作完成。
■效率:以相同比例尺,绘制一平方公里大小的地形图,老版绘成需40天左右,新版成型只需7天。
■部分地名以及城乡划分有变化:新版上的长江,在老版上叫扬子江。老版中,上清寺、两路口、菜园坝、大坪等地都是分布着农田的农村。而新版上,这些地方早已是繁华都市。
■更新速度:老版地形图若干年更新一次。由于城市建设飞速发展,新版地形图每天都在动态更新。
传承之处
■渝中半岛的路网骨架。老版中,两路口到大坪七牌坊有一条马车路,它就是现在新版中长江一路的前身;老版的中区马路,是新版的中山二路、中山三路的前身;老版中经大溪沟,通过牛角沱,止于李子坝的渝简马路,实际上是新版中的人民路以及上清寺路的一部分。新版中渝中半岛的大量道路,大多源自老版中的各条小路。
■许多老地名都保存了下来。如老版中的学田湾、磨盘山、菜园坝、桂花园、大田湾、求精中学、巴县衙门等,都能在新版中找到。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陈国栋 郑持辉
编辑:
宋建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