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职能创新,加强流通宏观管理。有些人认为政府对流通业应该“放手不管”,实行“无为而治”,这是一种认识偏差。我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和应对金融危机的实践都表明,政府对流通业发展应该有所作为,具体职能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法制建设,制定有关市场建设、市场竞争、交易行为、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二是制定网点规划,对大型商业设施和销售生活必需品的网点建设,政府要根据规划进行管理,合理配置资源,避免恶性竞争。三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打击假冒伪劣商品,规范服务行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四是维护公平竞争,制止各种形式的市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市场体系创新,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流通网络。我国各类商品市场数量庞大,但功能不够健全,影响流通效率。一是要疏通农产品流通渠道,重点培育大型批发市场的价格发现、信息传导、仓储物流等功能,加强产地中小型批发市场和预冷设施建设,开展“农(民)超(市)对接”等试点。二是要规范生产资料和工业消费品批发体系,根据不同商品的生产和消费特点,探索综合批发与专业批发、买断经营与代理代销等模式,积极拓展仓储、物流以及融资等延伸服务,满足生产企业和零售商的需求。三是在城乡继续发展连锁经营,逐步提高统一配送的比重,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放心、安全、便利、实惠的商品和服务。
流通组织创新,培育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流通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缺乏市场竞争力。要通过股权置换、资产收购等方式,支持流通企业跨区域兼并重组,尽快形成若干家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和企业集团,加快创立自主品牌,发展销售和物流网络,形成统一规范管理、批量集中采购和及时快速配货的经营优势,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销售价格,促进居民消费。同时,也要扶持和促进中小商贸企业发展,充分发挥其便利消费、稳定市场、增加就业的作用。特别要推动金融机构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创新担保方式,通过动产、应收账款、仓单质押等方式,加大对符合条件的中小商贸企业融资支持力度。
调控方式创新,维护市场的繁荣稳定。我国商品市场总体上供过于求,商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但是,受严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影响,局部地区、少数商品的供应和价格波动也时有发生。要健全居民生活必需品储备机制。并根据市场形势的变化,及时增加品种、扩大规模,确保一定时间的市场供应量。要未雨绸缪,增强预见能力,完善城乡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市场监测,提高预测预警水平,增强调控的预见性。继续完善产销衔接、跨区调运、储备投放、进出口调剂等机制,增强应急保供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扶持政策创新,加强财政对流通产业发展的必要支持。市场流通直接关系国计民生,既是个充分市场竞争的产业,也是个带有一定公益性的行业。从发达国家来看,政府对流通业的发展都有不同程度的支持,特别是在流通基础设施和市场应急措施方面支持力度较大。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财政部建立了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发展专项资金和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对城乡流通体系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予以资金支持,取得良好效果。财政资金的注入不仅直接扶持了企业发展,而且调动了企业和社会更大的投入,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今年,中央财政将累计投入几百亿资金,支持流通产业发展,必将为促进消费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
姜增伟
编辑:
霍吉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