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宏观政策层面上,扩大消费必须做好三项工作:一是改革国民收入分配制度,逐步调整积累与分配的比重,调整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与二次分配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二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大力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别。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保制度建设,扩大社保覆盖范围,提高社会保障待遇,减少消费者的后顾之忧。这些都是扩大消费的治本之策,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进行不懈的努力。
商业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行业,是扩大消费、启动内需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重要的任务。在当前全球商业全面衰退的形势下,国内消费逆市而上,上半年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实际增长16.6%,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第二高增长。为了让消费继续“提速”,必须多管齐下,打组合拳。
第一,大力扶持农村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扩大农民消费。根据国务院的部署,商务部多年来致力于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发展现代连锁经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农民消费,疏通农产品流通渠道,促进农业产业化,取得了“农民得实惠、企业得市场、政府得人心”的良好效果。今年上半年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4.4%,县及县以下市场增长16.4%,增速明显超过城市,充分体现了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国务院决定继续对“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农(民)超(市)对接”等项目进行资金支持,扶持项目范围和数量明显增加,同时启动“家电下乡”、“农机下乡”和“汽车摩托车下乡”等工作,进一步扩大农民消费。
第二,引导城市商业网点合理建设,增加社区消费。目前城市商业网点总体数量基本适应消费需求,但在新建住宅小区、城乡结合部住宅区的网点偏少,城区老社区居民的生活也有所不便。商务部将继续实施“网点进社区、服务进家庭”的“双进工程”,有关部门也决定对社区服务平台建设、旧货及废旧物资回收网络建设、居民早餐及城市主食加工配送中心等工作,加强扶持资金和政策支持。还应大力提倡有条件的地方政府,采取政府购买设施、补贴商户租金等扶持方式,吸引商业、餐饮、服务企业深入社区,促进社区商业网点配套,就地就近方便群众,扩大社区居民消费。
第三,鼓励换代耐用消费品销售,促进升级消费。我国城市家电普及率很高,汽车也大量进入家庭,但受收入水平限制和消费习惯影响,耐用消费品升级换代速度较慢。国务院决定在开展“家电下乡”工作基础上,进行汽车、家电“以旧换新”试点,财政予以适当补贴支持。据测算,今年全国汽车报废量279万辆,家电报废量近9000万台,如果全部更新,将拉动消费需求5000亿元。日前,商务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已经公布了具体实施办法,安排了70亿元的以旧换新补贴资金,即将开始实施。
第四,完善调整进口消费品税率,吸引高端消费。由于中国居民收入提高、人民币升值、境内外商品价格差异等因素,中国旅游者在国外大量采购高档消费品。这部分高端消费是客观存在的,与其花在国外,不如设法留在国内。可以考虑适当降低化妆品、高档手表等商品的相关税率,促进国内需求的高档商品增加进口,将部分境外消费转化为境内购买,扩大国内市场的销售收入。
第五,稳步发展信用销售,刺激信用消费。信用消费是国际上比较成熟的一种流通方式,可以提前实现潜在消费需求,扩大消费规模,也有利于加速流通企业资金周转。一些国家出现信用危机的原因在于缺乏监管,不应因此否定信用消费。今年,商务部等五部门下发了《关于推动信用销售健康发展的意见》,中央财政决定对中小商贸企业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保费予以适当补贴,随着商务系统信用信息体系不断完善,商业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控制制度逐步建立,信用消费将逐步在我国商品流通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第六,改善流通企业经营环境,积极促进消费。国务院办公厅去年底发布了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提出了支持流通企业发展、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如财政支持资金、中小商业企业贷款抵押、商业工业用电用水同价政策,改善银行卡支付环境,发展内贸信用保险、支持融资担保、缓解中小商贸企业贷款难问题等。各地政府有关部门正在指导流通企业,积极争取有关政策的尽快落实,进一步改善流通企业的经营环境,提高企业生存和发展能力,积极扩大消费,促进消费。
三、创新流通政策,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
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全国人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取得明显成效。为了巩固经济企稳回升势头,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不仅要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还要特别重视创新流通政策和消费政策,深化流通改革,加强制度创新,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
作者:
姜增伟
编辑:
霍吉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