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爱国主义”的几个认识
“新爱国主义”的本质是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坚信中国崛起的必然,对社会主义中国充满自信。但由于“新爱国主义”出现的时间不长,发展还有一个过程,形式上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是新事物,因而人们在认识上还有一些模糊的地方,甚至有人刻意曲解。
绝不能把“新爱国主义”等同于民族主义,甚至与极端民族主义划等号
当前,社会上有人总是贬低“新爱国主义”,把它当作民族主义甚至是狭隘极端的民族主义加以排斥。比如,对“80后”在去年以来发生的几大事件中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热情,有些人歪曲为“愤青”的民族主义情绪。在这些人眼中,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都是贬义词,所谓爱国主义就是旧中国“义和团”身上的那种愚昧和盲目排外,从而将爱国主义污名化。实际上,民族主义是近代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存在的一种客观历史现象,是维护民族国家存在和发展的精神粘合剂和社会力量,对于民族国家的独立和解放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一种进步的历史潮流。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结合,是近代爱国主义的一个最鲜明特点,是近代以来反殖民主义的产物。因此,对于民族主义不能一概否定,否定民族主义在一定意义就是否定爱国主义。那些极力贬斥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观点和做法,实际上是对历史潮流的一种反动,也有旧殖民心态在作祟。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主义有进步的民族主义、极端的民族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之分。马克思主义坚持的是一种进步的、开放的、理性的民族主义。马克思明确指出,“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他们的全部价值仅仅在于:每个民族都为其他民族完成了人类从中经历了自己发展的一个主要的使命”。我们提倡的爱国主义,是宽容、理性、开放的爱国主义,而不是狂热、极端、狭隘的民族主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崛起,让西方社会对中国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感不安,他们炮制所谓“中国威胁论”,认为中国在搞“民族主义”;一些“全球主义”者还极力主张“民族国家”的观念应当放弃。事实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并不排斥民族精神,也并不意味着民族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民族精神的存在不合时宜了。在利益差别明显存在的情况下,急于取消民族国家的界限,反对民族精神的倡导,不但是虚伪的,也是行不通的。我们倡导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决不是要搞什么民族主义,更不是要称霸世界,而是鼓舞中华民族要自信、自立、自强起来,加快自己的发展进程,争取对人类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这与“中国威胁论”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
绝不能把“新爱国主义”的内涵抽象化、空洞化、固定化
爱国主义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其内涵和表现形式是随着时代主题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与时俱进的,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但是,当今有些人也口口声声宣扬爱国主义,但是他们所宣扬的是一种抽象化的爱国主义,即抽掉了本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至上这一爱国主义最核心的内容,抽掉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只剩下一个空壳。而在这个空壳中,一些人盲目地宣扬西方国家的价值,言必称西方,企图用西方价值改造中国。事实上,他们所爱的是西方国家,而不是社会主义中国。还有些人看不到社会发展进步的趋势和潮流,看不到爱国主义的主题是随时代变化而变化的特点,把爱国主义的内容固化,满脑子都是过去的那一套旧的民族主义观念。这是一种非常糊涂的认识。必须明确,“新爱国主义”的对象和母体是社会主义中国,主要表现为献身于建设和保卫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致力于促进祖国统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这代表着中国社会进步的潮流,符合中国国情和国家民族的最高利益,体现着爱国主义的核心价值。
绝不能为爱国设置荒谬前提
爱国主义的内涵无论怎么发展,始终遵循着一条“铁律”,这就是坚持民族国家利益至上、维护国家主权完整。这一点决定了爱国是无条件的,是没有任何前提的。但是,近年来有一种论调很值得注意,这就是某些人抛出的“先民主,后爱国”的荒谬说法,想当然地为爱国设置了一个所谓“民主”前提。在他们看来,要让他们爱国必须在中国实行西方的政治制度,这实际上暴露了这部分人虚伪的民族观和别有用心的政治诉求。他们实际上爱的是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而不是自己的民族和祖国。事实上,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爱国主义的对象首先指的是自己的“祖国”,对于祖国的热爱应当是无条件的,世界各国人民都把维护本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独立作为爱国主义的核心价值,这是共识,也是爱国主义坚守的底线。当然,爱什么样具体的政权形式的国家,也是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如果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不能保护国家领土的完整或是出卖领土,不能维护本民族的共同利益,而只是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而牺牲民族利益时,那将失去人民的信任。
中国历史已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是能够不断维护和实现中国人民利益的政权形式,代表着中国社会进步的潮流和方向。在当代中国,“新爱国主义”的突出特点,就是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内在统一,爱国的具体表现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搞西方那一套制度。
“新爱国主义”是形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今年,我们迎来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深入阐发“新爱国主义”,对于进一步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对于凝聚中华民族意志,推动我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中国近代百年间,爱国主义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民族独立提供了持久而强大的精神动力,爱国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而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石,是引领中华民族走向光明的一面旗帜。正是在这面旗帜下,中国人民实现了中国近代以来真正的民族独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当代中国,中华民族已彻底告别了积贫积弱的历史和任人宰割的悲惨命运,我们的国家已经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强国富民的正确道路。在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伟大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风险;改革发展任重道远,需要中华民族同心同德,需要全体中国人民发挥聪明才智。因而,我们现在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需要弘扬爱国主义传统,激发出符合新时代、新任务的新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以此激发和凝聚民族意志和精神力量,将爱国热情转化为投身于推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实际行动,奋力开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本文语萃
◆“新爱国主义”反映的是一种新的社会存在和社会现象,是一种新的社会意识,是中国人民在进入新世纪后形成的一种时代共识。
◆当今“新爱国主义”的出现,正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崛起在中华民族心理上的一种必然反映。
◆“新爱国主义”不同于以往爱国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它不再是一种弱者悲情、迷惘的抗争,而是建立在祖国日益强大的物质基础之上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强烈抒发。
◆中国人民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建设,对国家民族前途所产生的充分自信,在利益取向多元化的当今社会,中国人民表现出万众一心的凝聚力和强烈的爱国热情,是在当前价值多元、文化多元的世界中中国人民的自觉选择。
◆在利益差别明显存在的情况下,急于取消民族国家的界限,反对民族精神的倡导,不但是虚伪的,也是行不通的。
◆爱国主义的内涵无论怎么发展,始终遵循着一条“铁律”,这就是坚持民族国家利益至上、维护国家主权完整。这一点决定了爱国是无条件的,是没有任何前提的。
关键词·新爱国主义
由来:2008年拉萨“3·14”严重暴力事件发生后,西方媒体进行大量歪曲报道。这激起了海内外华人的强烈抗议。海内外华人反击“藏独”破坏奥运,抗议国外媒体污蔑中国的斗争,体现出了中华儿女极大的爱国热情。包括一些西方媒体在内的舆论认为,“中国的民族主义不仅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爆发”,而且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中国人当中的“新爱国主义”。
内涵: “新爱国主义”反映的是一种新的社会存在和社会现象,是一种新的社会意识,是中国人民在进入新世纪后形成的一种时代共识,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出生的年青一代中有着强烈反映,在中国近年发生的一系列大事中有实实在在的表现。“新爱国主义”是改革开放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新发展,是从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中对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高度认同,源于对中华民族振兴富强的自豪感和责任感,见诸自信、自觉、理性的爱国行为。(梅宁华)
作者:
梅宁华
编辑:
郭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