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大陆 > 正文
南京老城南改造争议4年未决 温家宝曾两度批示
2009年07月06日 04:12新京报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镶上去的多是‘假牙’”

南京当地拟推广“镶牙式改造”方式,被国家文物局局长认为“真牙太少”

南京旧城改造中,熙南里项目被当地官员称之为一个样本。

熙南里位于白下区中山南路南捕厅,南捕厅及其西侧的安品街,都是南京规划部门划定的“历史文化保护区”。

三年前,南京市政府启动了南捕厅历史街区二期项目。采用的方式是“镶牙式改造”,现在熙南里历史风貌区已完成,对外开放。

6月24日傍晚,穿过该街区大板巷44号一条石板小径,犹如置身于一处豪门大宅里,不锈钢拉手,朱漆门窗,真皮坐椅,仿古摆设。

在一个名为“水仙子”的雅间对面,是一座三面临水的半人高戏台。透过雅间落地大窗玻璃或实时电视信号,能一边品尝佳肴,一边看戏。

据了解,这就是高级会所的代表之一。

对于街区里还遗存的古井、神龛、八角楼等景点,南京城建历史文化街区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陶文祥说,这里都是“镶牙式改造”的成果,南捕厅其他地块也将参照这种方式,“提升历史街区的文化亮点”。

所谓“镶牙式改造”,就是哪颗牙坏了就补哪颗。

不过,今年5月27日,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考察老城南时,表达了不同的看法。

学者周学鹰回忆,当日上午,他陪同单霁翔考察了熙南里、安品街。

在已被拆光的安品街工地,单霁翔问陪同的南京市副市长陆冰,“这就是你们的‘镶牙式’保护吗?你的牙在哪儿呢?”

有媒体报道,当日下午,单霁翔在一个论坛上表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还要保护老民居、原住民及当地的非物质文化,不能只保护个体的文物建筑,“可是我今天在现场看到,镶上去的多是‘假牙’,‘真牙’太少了。”

而在周学鹰看来,所谓“镶牙式改造”,不是镶牙,而是完完全全的拔牙。

“整体保护”

专家针对老城南提出三个可以尝试的方案,在官方那里没有得到认可

与“镶牙式改造”相反,有人建议“整体保护”。

29位联名上书的南京专家学者认为,金陵古城仅剩不到100万平方米,尚不到50平方公里老城总面积的2%,对于古都的最后这点种子,依法实行“整体保护”已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

他们所说的“依法”,指的是从2008年7月1日起施行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

其中规定,历史文化名城应当“整体保护”,“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目前,南京“镶牙式改造”的地方性措施,和《条例》要求的“整体保护”存在差异。

蒋赞初认为,南京《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正在修编之中,如何落实《条例》的“整体保护”尚待观察。

具体到老城南的改造,有专家提出了可以尝试的方案。

周学鹰等人认为,有三个方案可以尝试:愿意搬迁的,房子交给政府,拿补偿;想留下的,经专家评审提出意见,政府和原住民按照一定比例出资维修;想留下,不想动手的,由政府修缮好后,住户出租金。

不过,这些方案,在官方那里没有得到认可。

南京市建委宣传处处长丁昌华说,“可能哪个城市(在旧城改造上)也不会这样做。如果不搬走,原地大面积改善是不可能的。”

白下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洛锋的回答是,“拆建是一个大的政策,不可能按照所谓的三个方案来,一旦开口子,以后怎么办?”

对此,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则认为,老城南是一片非常有特色的古民居,应该不改变它们的原貌。

如果要改造,应该采用的方法是:把文物修缮好,里面的老住户要是愿意搬回来,还可以搬回来。

他说,“南京要是拆得差不多了,那就不是历史文化名城了”。

总理两次批示

在城市发展与文物保护问题上,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杨新华感觉左右为难

29名专家学者上书后,5月下旬,温家宝总理就老城南拆建作了重要批示。

据有关人士透露,总理这次要求有关部门抓紧调查处理。

早在2006年,16名专家学者上书国务院后,温家宝就老城南拆迁作了重要批示,要求“建设部会同国家文物局、江苏省政府调查处理。法制办要抓紧制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争取早日出台”。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2006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整改会上,南京有关方面负责人同意先停止拆迁。不过,这次的碰撞只是延缓了拆迁进程,南京城南的拆迁工作依然在推进。

“三年内,老城南拆建两次引起高层关注并作重要批示,这绝不多见。”梁白泉说,这也可看出总理对文物对历史街区的重视程度。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缪汶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