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周刊》:2008年的一系列大事件发生时,你基于怎样的原则来发表你的评价呢?
白岩松:基于新闻准则。总有人问你站在哪儿,好像要站队似的,你站在国家、政府、国内民众和国外的哪一边呢?不,我站在新闻立场。就像日常生活里面对很多事情,别人也会问我,你站在政府立场还是百姓立场呢?我站在事情的对错和方向立场上。有些事情,你站在政府立场上不一定对,站在公众立场上也不一定对,很多时候站在一种情绪的立场上时更需要理性,而且可能会有很多公众骂你。
《新民周刊》:新闻要求客观。但杨澜也说了,现实情况可能是附庸一种情绪,要比探究事实容易得多,也更容易得到短期销售量和收视率上的回报。
白岩松:事实摆在那儿,站在不同角度的人看到的是不同的,这的确是可怕的地方。不过有一点不用担心,新闻的客观不是哪一家新闻媒体的客观造成的,而是由开放和透明导致的所有人都可以站在不同角度去关注它,最后呈现出的结果才是最接近客观和事实本身的。
总会有不同的媒体,站在不同的角度和准则,选择了事实的不同截面。怕的就是不公开和不透明,有的新闻事实只能允许少数的媒体拥有报道的权利,我倒担心它的不客观。即使它做得对,我同样担心,因为这种垄断中蕴藏着一种不客观。所有的媒体都拥有报道的权利,那才会接近客观。
捍卫常识
《新民周刊》:我们的社会正在巨变,你作为新闻人的心态是怎样的?
白岩松:挑战更大。十几年前我们在《东方时空》开始电视改革,更多的是回到新闻应该的立场上。一点都不该表扬,没多做什么,只是新闻就该那么做,关注人,说人话,像个人。通过十几年时间,我们做到了,而且新闻监督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在社会变革到了新的阶段,中国将要拉开的不是某个局部的变革,而是整体社会结构的变化,和谐社会是一个理念,另外还包括民主进程、社会多元化的声音和百姓的权利等等,中国历史上几乎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么彻底的变革。作为新闻人,不能再简单地说新闻该怎么做,所以我提出了“捍卫常识、建设理性、寻找信仰”。这是对我自己说的。如果别人愿意,也可以听听。
《新民周刊》:捍卫常识,你说要强调1+1=2,因为当1+1=3会获得利益的时候,就会等于3了。什么时候意识到1+1可能不等于2了呢?
白岩松:我每天都能遇到。身边有无数的话语,这些话语都以真理的姿态出现,可能相当部分都是伪真理,但你都得听啊,但听完后你不能被伪常识所迷惑。
谁都知道1+1=2,你以为“文革”时人们不知道有些事是错的?知道,但明哲保身,所以大家走到了1+1=3的道路上。《新民周刊》:如何从利益中摆脱出来?白岩松:我不知道,但起码我不会那么做。看你如何去看待利益?先不要说责任这样的大词,就说《道德经》里的一句话“无私为大私”,哪怕你想要得到更多,先要有一颗无私的心。
真正可怕的是小利益,但为了小利益,只要扭曲过自己一次,你可能就欲罢不能。你也许会得到一些表面的利益,肯定会失去长远的利益,这是稍微清醒一点的人都能看到的,难吗?捍卫常识不难,只要拥有勇气和良心,一般人都能做到。
《新民周刊》:但人非圣贤,不可能永远不出错。
白岩松:出错,和为利益而故意出错,是两回事。人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我天天做新闻直播,我的话语量是中国主持人中最大的,我也可能出错啊。但这种出错可能是因为自己的知识积累不够,或者你当时只看到了一二三四的事实,而五和六要到后天才能看到的。当然这种出错,在我的职业生涯里并不多。我时刻做好了出错的准备,在河边湿鞋是正常的,否则就不要去河边了,对我来说这不是问题。
《新民周刊》:当年和你一起奋斗的那群台前幕后的新闻人,如今似乎各奔东西,为什么你还在那儿?
白岩松:为什么我坚持下来?起码到现在为止,这是我认为的能让世界变得更好的非常好使的方法,或者说岗位。我也不知道五年后会怎样,起码我现在还喜欢它,在这场接力赛中我正拿着这一棒在奔跑。跑好它。
《新民周刊》:你在2000年前后主持了大量的大型节目直播,然后进入新闻频道担任新闻评论员。是到了这个火候了吗?
白岩松:十几年前《东方时空》创办时,创办人孙玉胜(现中央电视台副台长)非常明确地说过,我们的主持人将来的发展方向是记者——好记者——主持人——好主持人——新闻评论员。当时他在台上说,我在台下听得非常清楚。也许我早了点,40岁刚过就当上了新闻观察员。但是从电视改革的角度来说,晚了点。
不怕越位
《新民周刊》:在你的背后,有多少的幕后力量呢?
白岩松:《新闻1+1》是个非常小的团队,十多个人应付每天半小时的新闻直播。小型化是将来的必然,一个大耗能的电视操作模式结束了。
《新民周刊》:别人给你撰稿吗?
白岩松:在过去十几年,就念过一两次别人写的稿子吧。我的稿子都是我自己写的,这不是大话,我到现在还不会用电脑。《新闻1+1》是直播,我从来不会准备太多的稿子。《新闻周刊》是非常严谨的周播评论,我会在家里先写下来,通过电话录出声音,由速记打印成文字,晚上再录。先录下来,是为了让编辑知道我要说什么,才能更好地编辑画面,以免信息重复。
《新民周刊》:录一期45分钟的《新闻周刊》,你写稿需要多长时间呢?
白岩松:两个小时吧。但为了写,我要看很多东西。从2003年(当时叫《中国周刊》)到现在,不是我录的节目也就五六次。我大部分的星期五都会在北京,这本身就是无数利益的放弃。
《新民周刊》:有领导在你的直播现场吗?
白岩松:不会。我直播时,现场只有制片人,负责技术方面的问题,没有领导。如果不放心,就不要让我做。放心的话,那大家彼此都明白,要把这个事情做得更好。门开了,我不会让它再关上的。难道做了十几年的新闻主持人,达不到和领导一样的新闻判断能力吗?如果连这个自信都没有的话,就不要做了。
编辑:
郭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