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选拔学者型官员有利于推进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按理说,领导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是受老百姓委托管理公共事务、行使公共权力的人。但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一些人除了当官别无所长,即使干不好,也要保留待遇,继续养起来,造成事实上的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无论是由民主选举产生的,或是由领导机关任命的,他们的职务都不是终身的,都可以变动或解除。”各级官员都学有所长,易于解决离职后的出路问题。还以基辛格博士为例,1977年他的国务卿被解职后,到乔治敦大学继续担任教授,并先后撰写了《白宫岁月》、《纪录在案》、《动乱年代》等多部著作。
对学者型官员现象的热议源于对“官本位”现象的担忧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学者型官员本来是个好事情,但为什么会众说纷纭?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让目前盛行的“官本位”闹的。
“官本位”就是以官为本、以官为贵,一切为了做官,认为有了官位就有了一切。由于受几千年专制文化的影响,“官本位”眼下依然根深蒂固。很多人把升官作为衡量一个人社会地位和价值的尺度,作为衡量一个人奋斗成功与否的标志。官越大权越大,享受待遇就越高,比如政治待遇、社会名声、经济收益、工薪多少、住房大小、专车档次等都会不同。
毋庸讳言,在“官本位”之风的影响下,许多人对从政趋之若鹜,包括一些学者也热衷于此。如200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共有100多万人提交了报名申请,由于报名的人数过多,甚至造成系统瘫痪。中央办公厅秘书局的5个岗位,就吸引了3881人竞相争抢,其竞争之惨烈已经当之无愧地成了“中国第一考”。大量的优秀人才涌向官员队伍,难免使人们对“官本位”现象产生忧虑:这会不会再次造成人才资源配置的扭曲?
对学者型官员现象的热议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对于学者型官员,尤其是德才兼备的学者型官员则应当大力支持和鼓励。放眼未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随着中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转型,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越来越需要大量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选拔更多的学者型官员实在是大势所趋。(作者系北京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来源: 人民网-人民论坛杂志
编辑:
张克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