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央电台为何在周总理逝世时播文艺节目
2010年01月13日 09:26深圳新闻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 “广播念起来顺口。”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总统到达北京。在这之前,2月18日,新华社发了尼克松总统启程的消息,消息原稿中说:“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尼克松和他的夫人2月17日乘飞机离开美国首都华盛顿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访问。”周总理审稿时,在“来”字前面加了一个“前”字。周总理说:“有‘ 前’字,广播念起来顺口。”

——服从党和人民的需要。我更不会忘记,1964年7月,我和首都高校毕业生一起,在人民大会堂聆听周总理的动员报告,他鼓励、号召我们服从党和人民的需要,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锻炼自己,发挥才干,建功立业。在后来的岁月里,不知听到过多少次总理的亲切教诲,那熟悉的音容笑貌时常在脑子里涌现。

这一切,我们广播人怎能忘怀?又怎能不倍加思念?

天人同悲 告别总理

1月10日、11日,是首都群众向周总理遗体告别的日子。

10日下午2点30分,广播局包括中央电台的领导和代表,到北京医院向周总理的遗体告别。这天,天空阴沉,格外冷,飘着雪花,天若有情天亦悲。我们戴着黑纱、白花,在揪心的葬礼进行曲中,随着长长的队伍垂首缓缓行进,思绪万千,感慨万千!

周总理的遗体安放在北京医院一间不大的太平间里,四周摆放着花圈、挽联,透着几分凄楚。中间最醒目的是邓颖超大姐敬献的用鲜花编织的花圈,上面写着:“悼念恩来战友——小超哀挽。”周总理的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在肃立守灵。人民衷心爱戴的周总理静卧在万花丛中,身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

他好像在日理万机之后,刚刚躺下来小憩。脸清瘦,眼窝深陷,颧骨突起,他为人民无私地奉献了一切,耗尽了最后一滴血。他像是在依然眷恋着他所热爱的人民,在担忧、思虑着党和国家的未来。

看到此情此景,人们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放声痛哭,呼唤着“周总理啊,您是为我们累死的啊!”“周总理,您不能离开我们啊!”“您再看看我们吧,我们衷心爱戴您!”人民的深情,人民的呼唤!

然而,人民的悼念和思念,这一切都不让报道!从9日播出讣告,10日、11日除了外国唁电,广播中再没有悼念总理的报道,没有治丧的气氛。

长街送行 不见报道

11日下午4点多钟,送周总理遗体的灵车经过东西长安街,驶向八宝山革命公墓。

几十里长街两旁,从中午起就已站满了迎送总理的群众。他们是自发来的,男的女的,老人和小孩,在数九寒风中已站了好几个小时。我们广播人员站在广播大楼门外,等待着向总理作最后的告别。我这样记下了当时的情景:

周总理的灵车从长安街由东向西缓缓驶来,送灵车队在广播电台门口过了几分钟。整个街道两旁全是送灵的群众,他们从中午就等候在这里,忘记了饥饿,忘记了寒冷,来最后看总理一眼,来给总理送行。当灵车来到时,人们泣不成声,许多人嚎啕大哭。泪眼迎总理而至,挥泪送总理而去。

路旁的车辆停止行驶,司机和乘客都站在车外,肃立向总理告别。

夜深了,人们依然在寒风中伫立着,等候着运送总理骨灰的灵车归来,等候着敬爱的总理归来……

对此,中央电台提出要派记者沿途报道或作录音报道,都被否定了。

12 日凌晨1点钟,中央电台播出了新华社记者写的向周总理遗体告别的统发稿,消息中只字未提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情景,民意被扼杀了。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