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在滇缅边境地区的交战情况
1944年5月11日,在云南的中缅边境地区,中国军队集结了16个军的约72000人开始大反攻。此地的中国军队称作“云南远征军”,由卫立煌将军统领,史迪威和郑洞国将军等负责具体指挥。各个兵团都配备有6~20名美国军人,指挥战斗并负责兵站后援,还有野司机关和医院随行。
日军主力第五十六师团(龙兵团,松山祐三中将)在高黎贡山、拉孟(腊勐)、腾越(腾冲)、龙陵和平戛等地区负隅顽抗,但我强敌弱,例如,守备腾越的日军第一百四十八联队2025人,于6月27日受到中国第二十集团军49000人的猛烈攻击。从周边高地每天都有2万发炮弹落到日军阵地上,第一百四十八联队完全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日军上层也不下达突围命令,将士们被逼到绝境,于9月14日弹尽粮绝,全部被歼灭。
基于云南方面的战况,日军调遣在缅南的勃生(巴塞因)担任警备的第二师团火速驰援。7月24日,第四联队接到命令,要求脱离第十八师团长的指挥,进入第三十三军司令官本多政材中将的指挥之下,火速集结到腊戍。已经转移到云南的第四联队,重新复归第二师团,为救出龙陵守备队,前进到距离龙陵西南方向5公里处的芒市(潞西),进攻正在“小松山”构筑阵地的云南远征军第九师(师长张金廷少将)。
日军右翼前线部队为第十八师团第一百一十四联队的第一大队(猪濑少佐),左翼前线部队是第四联队的第二大队(山岸圭介大尉)。9月2日拂晓开始进攻,这两个大队进攻到中国军阵前70米处,中国军队组织200~300人进行数次反击,日军受到飞机轰炸和炮兵的集中轰击,伤亡很大,不得不退回原地。翌日,再次发起攻击。中国军队以美式装备进行顽强抵抗,日军最终无法占领那座阵地,不得不实施撤退。
拉孟原本并不是一个城镇,在战争爆发之前只是个无名的小村落,仅有5、6户农民居住。村子附近有座高地,称作“松山”。村东有怒江流过,还有惠通桥(红旗桥),日军占领此地之前,这里是运输英国援华物资的重要通道,在仰光上岸的武器弹药经腊戍越过惠通桥,被运往保山、昆明和重庆。
金光惠次郎炮兵少佐指挥的拉孟守备队在松山构筑工事,并死守阵地。第二师团的救援作战收效甚微,9月上旬时腾越守备队已被歼灭,9月10日金光少佐的拉孟守备队也全军覆没。
日军步兵第一百一十三联队之一部,与野炮兵第五十六联队第三大队1280人,扼守惠通桥并守卫拉孟,被约50倍的云南远征军所包围,日军防守120天后全军覆没。
中美盟军占领密支那后,做了几个月的休整。11月开始南下,以4万兵力攻打八莫守备队,日军第三十三军以第二师团1200人固守位于密支那南部的八莫。11月末,盟军夺取日军外围阵地。11月30日,日军第三十三军派遣第十八师团的山崎支队(山崎四郎大佐)以3000人马前来解围。在山崎支队的策应下,八莫守备队共有980人杀开血路,突出重围。他们抱着220名阵亡战友的骨灰盒,携带200名伤兵,甩开盟军的追击,进入原始密林,穿过深山峡谷,于12月17日夜间到达南茂坎。山崎支队也苦战两天,于同日夜里回到南茂坎。支队战死130人,负伤320人。
在云南小松山战斗后,第四联队集结到曼德勒东面的眉苗(眉谬)地区,充当缅甸方面军的预备队。12月16日,该部队接到第三十三军的命令:“要求你部火速赶往南渡附近,以主力部队占领南渡北侧的高地,截击从莫茂附近南下的敌军。另将一部分兵力布置于兴威(登尼)与南渡之间,以及南渡河南侧要地,主要警戒南坎方向的敌军动向”。因此,第四联队12月17日乘坐汽车或徒步行军离开眉谬,19日联队本部到达南渡,25日联队集结完毕后倾注全力构建阵地工事,小心翼翼地侦察远征军动向,28日完成了排兵布阵,等待再次交手。
此刻的云南远征军,物力和兵力远胜于日军,可以随时打击日军,或者从日军阵地侧面背后攻击,逐渐渗透到前沿来。此刻,第四联队又接到转移的命令,要求急行军到滇缅边境的南卡去。部队走在边境线的崇山峻岭间,为了避开盟军飞机的轰炸和扫射,夜里急行军,一到天亮就转到灌木林里去睡觉,夜幕降临时开始做饭,之后立刻开拔。盟军飞机如果发现炊烟,就会扫射。越走山势越高,气温也随之降低,一到半夜就降到零度以下,路面落满霜雪。
1945年1月12日,第四联队集结到南卡附近,在第五十六师团长指挥下,马上进入前线阵地。19日,约有600名盟军带着火炮打到洛伊坎高地北侧的河谷,与第四联队守军展开肉搏战,并占领“勇山”阵地。20日,占优势的盟军部队,向日军第一大队正面阵地和日军“决胜山”阵地实施猛烈炮轰,下午2时“决胜山”被盟军攻破,联队不得不收缩战线。
远征军的炮火猛烈无比,联队阵地被炮弹炸得飞沙走石,眼前一片昏暗,伸手不见五指。在炮烟弹雨中,日军官兵不是被炸断身体,就是被活活埋在战壕里压死。猫在战壕里的听天由命。不知中国军队到底向日军发射了多少发炮弹,反正最让村山磐吃惊的是,盟军源源不断的炮弹补给能力。
尽管受到猛烈炮击,第四联队于23日再度攻击了盟军的侦察机着陆场,24日还击退了进攻“青叶山”阵地的约300盟军,25日夜袭并重创该部盟军。但29日下午1时,日军遭到300盟军的偷袭,第一大队的右翼阵地被占领。日军马上组织反击夺回了阵地,30日,盟军400人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再次夺得阵地。两军的阵地争夺战,反反复复,可谓艰苦卓绝的殊死搏斗。其间,第五十六师团给第四联队送来了许多遗留在前线阵地的军需品。然而,第四联队根据第三十三军的命令,连夜9时实施撤退,又折回到腊戍方面去了。
至此,日军步兵第四联队与中国远征军交战结束。此后该联队主力再次归建第二师团,它之所以总是被当作机动部队反复调拨给其他部队指挥,就是因为它的兵源来自日本东北地区,士兵蛮勇好斗,且坚忍凶顽,执行命令不打折扣。后来,在缅甸战场的大反攻中,该联队的某些小股残余部队还分别参加了曼德勒、密铁拉、伊洛瓦底和标贝坦克战等一系列会战,被美英联军打得一败涂地,最后被赶出缅甸。1945年8月,在越南西贡向盟军投降。
中国远征军(包括驻印军和云南远征军),在缅甸大反攻中付出了巨大牺牲,多次消灭或重创日军主力部队。他们正义在身斗志昂扬,敢打猛冲勇于进攻,如攻克孟关、孟拱和密支那等军事重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战果,弘扬国威,光荣返国。以中国远征军为主的中美英三国盟军从缅甸西北、西部和东北挺进缅甸中部,消灭了缅北日军步炮兵的大批有生力量,重新打通了滇缅公路和中印公路,保证了美英盟国援华战略物资的顺利运送,并保卫了中国西南大后方的安全,为打败日本法西斯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战争与步兵第四联队》这部旅级战史中,村山磐先生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其所在的第四联队与中国远征军交战的情形,并从两军对比的视角进行描述分析,他较高地评价了中国远征军。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如下几个特点:其一,他非常重视中日两军武器装备相差悬殊的问题,认为中国远征军武器先进火力强大,而日军的装备则显得简陋过时。其二,他还认为中国军队的战术灵活多变,而日军的战术过于保守,不适应现代化战争的需要。其三,他觉得中国远征军士兵的军事素质高战斗力强,积极主动英勇顽强,而日军则消极被动士气低落。其四,或许是日本人以胜者为尊的习性所使然,作为一位有良知的学者,同时也是亲历战争的下级军官,他对中国军事长官乃至战胜国中国抱有敬佩之意。反之,对日军某些将校的鲁莽愚蠢及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政策持厌恶和批判之态度。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作者:
刘家鑫
编辑:
刘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