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也兴“禁映” 翻译美国片名习惯性香艳
2009年08月03日 09:20华龙网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民国时期也兴“禁映” 翻译美国大片片名习惯性香艳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美国系列侦探片输入中国起,美国影片的内容与表现方式,尤其是盗匪片、中国题材片和关于男女关系的描写,与中国传统道德文明和民族感情时有冲突,被国人斥为“邪恶”、“色情”、“辱华”。

档案中,记者发现,也许是迫于社会和舆论的压力,民国教育部制订出电影审查规则,将有害影片分为二类,一类为禁演或剪除者;一类为缓演或酌改者。

资料显示,1928年8月18日,上海市党务指导委员会宣传部成立了戏曲电影审查委员会,并发布条例,规定市内上映之中外影片均须受该会审查。从此,美国影片在上海的放映开始受到检查制度的影响。1930年2月,轰动一时的美国辱华影片《不怕死》上映风波,即被上海电检会以“侮辱我华人处,令人发指”为由禁映,并由出品者美国派拉蒙公司和上映者大光明影院登报道歉。

1930年11月3日,《电影检查法》经立法院通过后,由国民政府正式公布实行。旋后又于次年2月3日,由行政院公布《电影检查法施行规则》和《电影检查委员会组织规程》,并于当月组成电影检查委员会。《电影检查法》的规定,“凡电影片,无论本国制或外国制,非依本法经检查核准后,不得映演。”

记者在查阅档案时发现,好莱坞“八大”输华的每一部影片都经过了严格的审核:影片在经过海关进口时,报关单上必须附上电影内容的说明,内容比较详细;进关后,必须经过“中央电影检查委员会”(根据不同时期,还包括“中央戏剧电影审查所”、“内政部电影检查处”等机构)的审核,电影公司必须提供电影的“本事”(即详细剧情)供检查,并且必须将“本事”贴在检查机构发放的“准演执照”背后以供各地查验。

但是,老板出于赚钱的生意经,故意将美国影片片名翻译得颇具诱惑性,“玉女”“香艳”等词频频出现在广告宣传中,更加重了一般人对美国影片“肉感”的印象。如1935年获奥斯卡5项主要大奖的《一夜风流》,是一部描写穷家子和富家女终成眷属的风俗喜剧,直译应为《发生在一夜间》,结果被翻译成现名,而“风流”两字在中国人心目中往往具有非常暧昧的含义。在大部分情况下,所谓美国影片的“肉感”不过如此。

虽然如此,由于国民党政权以美国作为主要的国际盟友,尤其自抗战以后,国民党对美国政治、经济、军事支持的依赖越来越深,因此其电影检查对美国电影不无法内外的宽容之处,尤其与左翼或进步影片动辄挨剪刀的情况相比,美国电影被删剪和禁映的数量与其进口总量比是很小的。记者获得的档案资料表明,以电检制度一前一后的统计为例,1931年2月至1934年3月,共检查进口影片1923部,其中美国好莱坞八大公司(不包括“华纳兄弟”)被禁映42部,占被检总数的2%;1946年5月至1948年7月,共检查美国影片1954部,禁映18部,占被检总数的1%还不到。相对于美国影片进入中国市场的庞大数量而言,这种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观众到影院获知战况

正片播出前先放映二战新闻片

抗战爆发,作为作战一方的陪都重庆,自然成为世界瞩目的重心,为了表明同心抗战的意志,1944年左右,重庆市内影院开始放映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新闻片。

记者在馆藏档案中发现了一份当时英国驻华大使馆(位于重庆民生路29号)新闻处的一份证明。该证明表示,放映的新闻片没有商业价值,为大使馆义务借出。新闻片内容为当时战场的及时战况,包括诺曼底登陆前的准备情况、英国女王和王子庆祝战场胜利的片段,以及简短的战场实录等。

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根据相关回忆资料,当时新闻片相当珍贵,是中国民众了解二战情况为数不多的途径,但因为规定不能商业放映,剧场多把新闻片作为正式影片开场前的序幕,用来吸引顾客。不过遗憾的是,市档案馆目前没有新闻片实物。

此外,当时的中国作为盟友,国际交流相当频繁,在电影界同样如此。

记者查阅到一份当时国内剧场老板祝贺美国21世纪福斯公司董事长服务电影业30周年的贺帖集锦。共有约20家国内电影院的老板、经理挥毫泼墨,表达祝贺之情。“可以想见,当时中外电影业的交流是非常密切的,这跟当时好莱坞电影贡献了国内剧院大量票房有紧密关系。”张雪艳说。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王明明 郑宇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