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军风雨四十年:张家父子两代人经营奉军
2009年07月21日 08:18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相关标签: [民国]

东北军是否参战,张学良一时未作明确表态,而张作相等元老派决定,蒋介石此举一箭双雕,既为助他取胜,又为削弱东北军,主张东北宜保境安民,不与哪一方合作,尤其不与蒋介石合作。蒋介石再三“热诚”求助,并许拨给入关费2400万元。延至9月中旬,静观数月之久的张学良终于决定入关助蒋。他在高级军事会议上申述理由:“东北地处边陲,日本窥伺已久,如欲抵御外侮,必须国内统一。国民政府属正统政府,东北应受其领导。目前战乱燃起,如非全国统一,则不足以对外,故应出兵关内以助中央政府,从速实现全国统一局面。”

9月18日,张学良发出“支持中央出兵靖乱”通电。

为显示东北军军威,张学良选调10个精锐旅共12万大军入关,编成两个军。

东北军从沈阳出发时,张学良亲至车站送行,以壮军威。他叮嘱第一军军长于学忠说:“我们这次入关,是为倡导和平,促成统一。东北军以往三次入关,声名均很不好,这是第四次入关,一切事我都托付给你了,你要做好。”他停顿了一下,问道:“先问问你,你想怎样做?”于学忠理解少帅的内心,答道:“我想有两个办法,第一是一枪不放,使地方不受糜烂,国家少受损失。第二是万一用兵,在娘子关作佯攻之势,另派劲旅直趋大同,山西指日可下,亦不会再受涂炭。”张学良点点头说:“所见略同,一枪不放最好。”

东北军入关助蒋,战局急转直下,反蒋派军队全线崩溃。于学忠本着“一枪不放”之旨,通知河北地区的晋军将领:此次东北军人关,维护统一,和平接收,请让出防地,以免武装冲突。在石家庄的阎锡山大骂张学良,然慑于东北军的威力,下令晋军撤出了平津地区,继而与冯玉祥通电罢兵,听候和平解决,所部分别接受蒋介石、张学良收编。

张学良就任陆海空军副司令后,遵蒋介石之命,在北平设置副司令行辕,节制东北和华北的部队。入关的东北军也都驻扎关内,改制为第一、第二集团军。中原大战中属晋军第四方面军总司令的石友三,以东北老乡投靠了张学良,张学良请示蒋介石准允,委任其为十三路军总指挥,屯驻顺德。石友三本是反复无常之徒,曾在冯玉祥、蒋介石、李宗仁、阎锡山之间时而投靠,时而背叛。1931年5月,他趁着张学良患病之机,筹谋发动叛乱。张学良得悉后不动声色,从东北调6个国防旅入关,充实于学忠、王树常部,在保定以南方顺桥一线布下重兵,并拟定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

7月19日,石友三以主力6个师长驱直进,身处前沿的东北军旅按张学良的布置且战且退。石友三自鸣得意,尾随追击,进入了东北军的“口袋”。忽报留守顺德的部队被中央军歼灭,东北军王树常的集团军已从津浦线压了过来,石友三方知中计,慌忙下令南撤,但已来不及了,在东北军与中央军的夹击下,大败亏输。

东北军第四次人关,助蒋取得了中原大战的胜利,又平息了石友三的叛乱,打出了威风,然因精锐离开了东北,使东北国防空虚.

“不抵抗”令少帅替蒋背黑锅,抗日再败东北军声名扫地

有30万之众的东北军,其中13万之多的精良兵力调往关内,虽还有17万兵马留在东北,然大都是战力较弱的省防旅,而身为东北军统帅的张学良又长住北平。日本关东军于是趁虚而入,将武力侵占东北的计划付诸实施,不断制造事端,以资用兵的借口。

“万宝山”、“中村”事件发生后,关东军大肆喧嚣“满蒙危机”,声言动武。正在“剿共”前线的蒋介石固执地坚持“攘外必先安内”、“以平定内乱为第一”,8月16日向张学良发去措辞严厉的电报:无论日军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张学良将电报转达东三省各地守军长官,令全体遵守。

鉴于少帅对日本有杀父之仇,又年轻气盛,蒋介石担心他“逞一时之愤”,便于9月12日把他约至石家庄,再作郑重告诫:“我们的力量不足,不能打,凡遇日军进攻,一律不准抵抗,军人应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少帅勉强应诺。

9月18日夜间,日军自己炸毁柳条湖南满铁路后,诬蔑是东北军所为,于是向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突然袭击。留守沈阳的东北军参谋长荣臻得到报告后,指示“不予抵抗,即使勒令缴械,占入营房,均可听其自便”。11点半,日军已占领了北大营西北角,荣臻再次命令“遵中央电令,不准抵抗,可向东移动”。守军于是忍痛撤离。

“不抵抗”指令下达后,日军在次日早上轻而易举夺取了沈阳,东北军的大小火炮309门、战车26辆、飞机262架、步枪11.8万支、机枪5800挺以及大批弹药,都成了日军的战利品。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