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游行演变为殴打驻日公使章宗祥、火烧赵家楼曹汝霖住宅后,大批军警赶到现场,开始用武力驱散群众。少数想维持秩序、整队而行的学生因来不及撤退而被捕。许德珩与易克嶷被抓后,军警为了侮辱他们,故意把他们捆在拉猪的手推板车上,拉到步军统领衙门(前门内公安街,当年叫户部街)。在板车上,湖南硬汉易克嶷还说:“二十年后又是一条英雄好汉。”(《五四运动六十周年》)这时已是下午五时,陆续被便衣侦缉队和警察拘捕到监狱的共有32名学生。他们都被囚禁在步军统领衙门的一间监房里,极其拥挤肮脏,只有一个大炕,东西两边各摆着一只大尿桶,臭气满屋。每半小时还要听看守的命令抬一下头,翻一个身,以证明还活着。到中午放风的时候才能大便,呼吸一点新鲜空气。看守的人每天提一桶开水,每人发一个大窝头。当晚,极为愤怒的许德珩“口占了两首诗以表心意”:
为雪心头恨,今日作楚囚。被拘三十二,无一怕杀头。
痛殴卖国贼,火烧赵家楼。锄奸不惜死,来把中国救。
山东我国土,寸草何能让?工农兵学商,人民四万万。
为何寡欺众,散沙无力量;团结今日始,一往无前干。
(《五四运动六十周年》)
参照其他人的回忆,一些细节如关押地点和牢房情形等,与上面出自许德珩1979年著文的描述不尽一致。更多的回忆说他们被押送到六条胡同的侦缉队本部,然后又被押解至警察总厅,集中囚禁在一间屋子里,不准彼此交谈。当年一同被捕的北师大学生陈荩民(原名陈宏勋),在同样事隔60年后,这样描述被捕后的情形:
我们被关进牢房后,被严加监视,不许交谈,不许走动,不给饭吃,不给水喝。直到当晚半夜,又把我们押解到警察厅。第二天(五月五日),又经过分别传讯,追查指使人,强迫我们承认打人放火是犯罪行为。我们异口同声、义正词严地回答:“我们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这是正义的爱国行为,你们能说我们爱国有罪吗?!”……当时,被捕的人分几间房间关押。我和高师同学向大光及其他学校学生共七人关在一间牢房内,共用一盆洗脸水,待遇虽十分恶劣,但大家精神抖擞,毫不畏惧。
(《回忆我在五四运动的战斗行列里》)
这就出现了有趣事:陈、许二人在同一年撰文,回忆当年二人同时经历的同一件事,意出现了让后人疑惑的细节出入。毕竟隔了60年的漫长岁月,记忆与自述都难免与曾经发生的真实有些误差。在这些回忆文字中,许德珩说五四时胡适正在老家“丁忧”;又说梁漱溟考北大未被录取,反而被蔡元培聘为教师。其实这两条如同他的牢狱生活记述一样都与事实不尽相符。
在社会各界的强大压力下,被捕的32人于7日上午11时许,由警察总监吴炳湘宣布获释。北大的20名学生,由校庶务主任接回。据许德珩说,汉花园红楼北面的广场(后来以民主广场著称)上放着五张方桌,“我们被捕的北大同学大约十二三人,都站在方桌上和同学们见面。蔡校长也在场。大家的情绪都万分激动,被捕同学没有一人说话,蔡元培校长讲了几句安慰并勉励的话,大家激动得热泪交流。……接着就参加《五七周刊》的发行工作去了”(《五四运动六十周年》)。
当年站在迎接人群中的北大学生范云,这样描述“过了三十七年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的情景:“蔡元培校长、许多教师和同学都在沙滩红楼大门外等候。汽车来了,同学们回来了,大家悲喜交集,拥上前,亲切慰问。在高呼口号声中,许多人都流出了眼泪。”(《五四那天》)
释放学生后,运动并没有结束。许德珩没有像陈独秀所说的“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而是立刻投入出版并上街出售《五七周刊》以及北京学联的其他活动。为寻求声援以扩大运动声势,许德珩和黄日葵受学联委派,化装离开北京,再次踏上天津、济南、南京等城市的串联之路,一路演讲宣传北京的运动,最后到达上海。在5月31日为北大学生郭钦光举行的追悼大会上,许向上海各界约10万人作了激动人心的讲演。随后,北京发生“六三”大捕学生事件,上海各界联合起来,组织起一个工、商、报界与学生的永久性联合机构“全国各界联合会”,形成规模和影响极大的罢课、罢工、罢市行动。许德珩这门“大炮”对促进“三罢”可说起到了很大作用。
在这些运动大获成功的基础上,6月16日,来自京、津、宁、沪、杭等地的全国30多名学生代表在上海先施公司东亚酒楼礼堂,成立了中华民国学生联合会,这就是全国学联。许德珩是北京学联的代表,会后选举北大段锡朋和复旦何葆仁为正副会长。
1919年12月,这位“自一九一八年春留日学生归国、直到五四运动告一段落,从事救国运动”(《五四运动六十周年》),学业荒芜近两年的卓越活动家,在上海搭上了开往马赛的法国邮轮,踏上勤工俭学的旅途。
30年代,已是名教授的许德珩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他和马叙伦、白鹏飞、尚仲衣等作为北大代表参加了“北平文化界抗日救国会”,可说本色不改。为此,他又一次入了监狱。
以发起、组织和领导九三学社而为今人熟知的许德珩,大概一生的道路早已由五四运动而决定。在197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的“五四时期老同志座谈会”上,当年与许德珩一起被捕的32人之一的初大告,讲到学社的一段逸闻:“许老一九四五年约我发起九三学社,原定为民主科学社,一九四五年九月三日日本签字投降,才定为九三学社。”其原初动机仍是基于他奋斗不息的五四精神——民主与科学。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编辑:
蔡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