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研究的若干争鸣问题
2008年10月19日 16:27人民日报 】 【打印

  主张李自成遇害湖北通山,主要的依据是清英亲王阿济格奏报、南明湖广总督何腾蛟《逆闯伏诛疏》、费密《荒书》、康熙初《通山县志》等原始文献的记载,论据显得比较充足。主张李自成禅隐湖南石门夹山寺,所持论据大多出自推论、揣测,依据的主要史料是何璘《书李自成传后》,但此文写于李自成死后一百多年,记的又是传闻,并不足信。 

  关于南明的抗清斗争。南明的历史,是明代历史的延续,它既是清初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属于明末历史的研究范围。由于史料记载多有歧异、(牛氐)牾之处,研究者观察的角度各不相同,争议的问题颇多。其中,对清入关与南明抗清斗争的性质和评价,分歧更为尖锐。一种观点把清取代明这个既成的历史事实看作历史发展的必然。认为李自成占领北京后,中国面临的是统一还是分裂问题。黑暗腐朽的明朝包括几个南明小朝廷已失去存在的价值,李自成与张献忠亦无力重建全国的统一政权,唯有生机勃勃的清政权在很短时间内统一中国,避免了分裂继续下去。清军入关及其进行的战争是统一战争,应予以肯定。这种说法,无视清朝残暴的民族压迫,根本否定广大汉族人民和南明抗清斗争的正义性及其历史功绩。 

  另一种观点认为,社会要发展,要进步,这是历史的必然,至于统治王朝的建立和统治者的更替,大抵属于偶然因素;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但全国的大统一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条件。清入关前,全国的主要社会矛盾是阶级矛盾,主要历史任务是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占北京,崇祯朝廷宣告覆灭。清军紧接着入关占领北京,把进攻的矛头指向农民军,南明的弘光朝廷也力图“联虏平寇”,当时的主要社会矛盾仍然是阶级矛盾。但清军在攻占黄河流域特别是占领南京后,悍然推行圈地、投充、缉捕逃人等一系列恶政,并强迫广大汉族按照满洲风俗剃发易制,稍遇反抗,即滥加屠戮。民族矛盾迅速激化,上升为全国的主要矛盾。农民军的余部于是调整斗争策略,联明以抗清。南明政权由于依靠曾被视为“大逆不道”的“流寇”农民军余部和“海寇”郑成功队伍,实现大换血,实力骤增,多次挫败了清军的攻势。明清相争的局势因而呈现僵持的状态,谁胜谁负尚在未定之中,谁把握住机遇,谁就能够取得胜利。南明反抗民族压迫的正义斗争,最后虽然由于内部的重重矛盾而告失败,但却使满洲贵族看到汉族人民的伟大力量,认识到如不取得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便无法稳定其统治。因此,康熙帝在亲政后就采取一系列缓和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措施,并在其当政前期基本完成满汉地主阶级的合流,使民族矛盾不再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为全国的大统一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在两种观点的争论中,前一种观点强调满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一员,汉人可以当皇帝,满族等少数民族也可以当皇帝。这无疑是正确的,但绝不能因此就认为满族可以对其他民族实行残暴的民族压迫,而不许被压迫的民族进行反抗。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反对一切民族压迫是绝对正确的。闭口不谈清朝的民族压迫,进而否定南明抗清斗争的正义性及其历史功绩,显然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明史研究中,争论的问题还有很多。相信只要遵循百家争鸣的方针,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积极探索,民主讨论,分歧会逐步缩小和消失,从而接近并最终到达真理的彼岸。

<< 前一页12后一页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感动同情无聊愤怒搞笑难过高兴路过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陈梧桐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