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更有意义的是,与哥伦布发现美洲所带给当地人民的灾难有天壤之别,郑和船队每下西洋,均满载金银宝货和丝绸陶瓷,并礼节性地从各国换回珠宝、香料和药材等特产。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对此评价说:“东方的中国航海家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
明清时期,中国帆船在世界上有“帆船中的皇后”的美誉,以至于在美国立国之初、经济困难重重的时候,为了冲破英国的封锁和威胁,也是为了与当时的中国做贸易,专门命名了一艘商船叫“中国皇后号”驶向中国。1784年这艘商船首航广州成功,大大振兴了当时的美国经济。在纽约的报纸长篇报道了“中国皇后号”首航广州后,美国社会为之轰动,美国国会对全体船员给予“崇高的荣誉”,连乔治·华盛顿本人也购买了来自广州的瓷器,接着就是掀起了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中国热”。
正如熟读诗文的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所说的那样,“昨天的中国,是一个古老并创造了灿烂文明的大国……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许多珍贵品”,“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
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也是历史上征战杀戮最少的大国之一。迄今数得出来的,就是成吉思汗的西征曾给西亚人民带去过沉痛的灾难,对此灾难,中国历届政府都能勇敢承认;除此之外,中国留给历史更多的还是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七下西洋的友好记录。“和为贵”始终是中国社会思想的主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始终是中国人民的价值取向,“和而不同”、“厚德载物”是中国人民的宽大胸襟。基于这一文化传统,中国对强权政治、“零和博弈”等传统国际政治思路始终持批判态度。
“和平崛起”的现实可能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也一直倡导建立和平和谐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从建国初期昨日的“永不称霸”到今日的“和平崛起”,贯穿其中的都是“和”字。
学术界肯定,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绝不会走向侵略扩张,道理很简单:第一,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决定了维护和平的国家本质;第二,中国人民饱受外来侵略的苦难,特别珍惜和平生活;第三,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即使经济规模大幅增加,人均收入仍然低下,实现发展的目标将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第四,中华民族是一个酷爱和平的民族,永远珍惜“和为贵”的道德传统。
邓小平早在1985年会见外国客人时就说过:“世界上有人怕中国发达,主要怕两点,一是怕中国发展起来会称霸,另一点是怕中国发展后会同他们竞争。实际上,中国的发展,是和平力量的发展,制约战争力量的发展,对世界人民是有利的事。中国越有力量,和平就更靠得住。中国发展起来,是存在竞争问题,都是发达国家的技术领先,能生产更多的高档的东西,发展中国家是竞争不过发达国家的。”1990年他又说:“中国要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安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的国际环境。我们不在乎别人说我们什么,真正在乎的是有一个好的环境来发展自己。”
从政策的承诺上看,以前虽然没有明确“和平崛起”,但中国坚持走“和平崛起”之路始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此,新华社2003年3月撰文说,“25年发展的历程告诉世界:中国已走上‘和平崛起’之路”。
“中国这样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从温饱到小康的历程,就是‘和平崛起’。”2004年两会期间,面对中国能否“和平崛起”的疑问,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说,“历史已经作出了回答,中国‘和平崛起’的道路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就开始了。25年来,中国在改革与开放的互动中走上了‘和平崛起’的道路,我们的新任务就是要坚定不移地继续走下去,而且要走得更好。”
在既有道路又有方向的“和平崛起”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中国威胁论”的旗子在不少地方应声而倒。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 ||
作者:
阿静
编辑:
蔡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