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时至今日,中国的主流史书对于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仍然缺乏最中肯的表述。语言要绕行在思想的立交桥上,右行而达左,上行而趋下,一段“失败史”,常常会被人左讲右讲、变成了一出“英雄戏”。让听众、观众悲凉的是:英雄的将领与英雄的人民总是不能致胜,因而英雄们的“爱国主义”总是不能有效地“救国”。
这是中国历史学的悖论?还是中国历史的悖论?
“爱莫能助”的无奈,让人反思“爱国”这种“精神”对于“物质”即“国家”的反作用毕竟有限,因而无限度地颂扬“精神”如果不是阿Q式的自欺,大抵是心不由己的误导。误导者希望绕过“人民存在”而呵护“权力存在”——不能美满的是,人民维护了权力,权力却只维护自己。
在鸦片战争的历史断面上,中国并不缺乏爱国者:
大声疾呼禁烟的鸿胪寺卿黄爵滋;
大刀阔斧禁烟的钦差大臣、湖广总督林则徐;
谒诚辅助禁烟的两广总督邓廷桢;
血战定海、第一个为国捐躯的高级将领正二品衔总兵张朝发;
血战沙角炮台而英勇献身的从二品衔副将陈连升及其子陈长鹏(土家族);
血战虎门炮台而壮烈牺牲的从一品衔提督关天培、正二品衔总兵福祥(满族)及从三品衔游击麦廷章;
血战定海而中创阵亡的正二品衔三总兵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
血战镇海而落水捐躯的正二品衔总兵谢朝恩;
血战镇海而投水殉节的钦差大臣、两江总督裕谦(蒙古族);
血战吴淞而孤守阵殁的从一品衔江南提督陈化成;
血战镇江而慷慨殉国的正二品衔副都统海龄(满族);
等等。
不乏爱国英雄,不乏奋斗牺牲,但抛头颅洒热血之后,爱国的英雄们却没有任何利国利民的建树。百年之后,我们仍不免要为那个时代的爱国英雄们的无效牺牲而长歌当哭。
爱国主义遭逢无奈。
爱国英雄杀身成仁。
国家却陷入灾难。
对此,历史无所解释。后来,当“爱国主义”被宣说成公民道德的最高准则时,屡经磨难的百姓却彷徨于报国无门,卫国无术。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作者:
田秉锷
编辑:
蔡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