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
首先,从国外援助看,考虑到东西方的对抗和西德的战略位置,西方盟国认为要想抵制苏联,必须有一个经济强大的西德作为盟国。而战后初期,西德经济复兴面临巨大困难,需要外援来加强经济的"造血功能"。
当时西德所受外援主要来自西方盟国占领区政府的救济金拨款和马歇尔计划。它对西德来说尤如雪中送炭。通过马歇尔计划,西部免费得到了新设备、原材料和食品。同时,马歇尔计划还通过设立"马克对等基金"来扩大其能量,即把马歇尔计划援助款项进口的原料和货物,出售给西德消费者,所得款项再由国家通过重建银行,供给紧张部门用于投资。
到1956年,西德利用这笔基金进行的投资达100亿马克,几乎遍及一切经济部门,从而大大缓解了资金缺乏的状况,有力改善支付平衡。东德则受苏联的影响,视马歇尔计划为美国资本主义统治扩张到全欧洲的一项战略,而把这一援助拒之门外,这就缺乏恢复和发展经济所需的资金支援;有人估计,联邦德国由于从1949年参加马歇尔计划,人均获得140马克的补助,而民主德国由于赔款,人均负债2500马克"。(13)
其次,朝鲜战争的爆发给西德经济重建带来了特殊机遇。1950年,由于生产军需物品的需要,西方盟国取消或削弱了对西德某些工业部门,如造船、钢铁等生产的限制,西德工业生产及其对外贸易因此大受刺激。
据统计,1950年第四季度工业生产水平比1949年同期增长了1/3,就业人数从1360万增至1420 万。1951年下半年外贸第一次出现顺差,半年的出口额几乎可以平衡全年的进口额。这就使西德迅速积累资本,扩大市场占有额,为经济起飞作好准备。
四、两德的经济模式差异
1.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
在总结了魏玛共和国时期的自由资本主义和纳粹时期的专制主义这两个极端的失败教训后,德国经济学家们提出了"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其基本观点是建立自由的市场经济,国家保证这种制度的执行,并采取措施缓和竞争引起的社会矛盾,防止产生专制、国家计划化、经济管制以及卡特尔化所带来的私人垄断。经过民众的多数投票,西德选择了这条发展经济的特殊途径。但战后经济崩溃、通货膨胀、黑市猖獗,又盛行"卷烟经济",在这些条件下是不能推行社会市场经济的,必须采取一些有力措施来为实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创造条件。
首先要解决的便是币制改革。在占领当局的主持和准备之下,1948年6月19日正式宣布实行货币改革,6月20日兑换货币,6月21日起帝国马克正式作废,德国马克开始生效,并规定:每个西占区居民可用60帝国马克兑换到40德国马克,到8月份可再得到20德国马克,每个企业职工可以得到60德国马克;工资、薪金、养老金、房租等以1:1的比例进行调换。
新币发行后,最初几周就把100亿德国马克中的61亿兑换出去了,一下子把价值数千亿帝国马克的证券、储蓄金、银行往来帐、抵押金、各种债券、股票一笔勾销了。这使德国看起来似乎一贫如洗,实际上这次货币改革对几近瘫痪的社会经济动了一次大手术,是使经济走向复兴的第一步。虽然又出现了抢购物品的现象,但随着商品的不断增加,人们收入的稳定,抢购现象逐渐消失,物质生活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最重要的是人的精神开始重新振奋。
但是,如果单有货币改革而没有相应的措施紧紧跟上,效果也不会这么显著。货币改革后,是放弃经济管制还是继续进行经济管制,需要迅速作出决策。占领当局认为取消对经济的管制,有可能危及新货币,因为放开控制必然导致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只有在新货币运行一段时间,形势较稳定时,放开控制才是可取的。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姚春梅
编辑:
蔡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