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二00九年是知识青年集中返城三十周年。三十年前,他们重返国家的舞台,担当社会的主角。三十年,他们以不曾荒芜的青春、不曾淹没的才华,而成为社会的轴心。他们今日或位居高位,或变为商界传奇,或引领文化风气,或驰骋更广阔的生活天地,他们是当代知行合一的践行者。六十年新中国新而弥新,三十年老知青老而不老。2009十大精英男性评选,将记录这批国家的栋梁之才的心灵变迁史,社会成长史。

盛典日程

四月十二日 安仁公馆

18:30~19:55 欢迎晚宴

20:10 聚光艺术展

四月十三日 成都建川博物馆

10:00~12:00,“畅叙我们的青春”

14:00~17:30,主题演讲、圆桌会议

18:30~19:50,十大精英颁奖

20:00,晚宴

21:30,闭幕

四月十四日 参观建川博物馆

机构

主办: 南方周末报系 中国平安

承办:mangazine|名牌

联合承办:凤凰网 明报月刊

协办:建川博物馆 云扬天际(厦门)文化艺术机构

指定特供礼品:天颂·红花缘 红花籽油

指定养生食品:云南德膏

唯一指定用酒:泸州老酒坊

大会指定服装:V.E.DELURE

大会指定食用水:古谷

视频
正在加载中...
  • 大合唱:到农村去 到边疆区
候选人名单
视频报道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事记

1953年12月3日

《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组织高小毕业生参加生产劳动》,首次提出并肯定了由国家出面组织知识青年到农村务农的模式,为日后上山下乡运动的形成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1954年3月12日

山东《大众日报》的文章《徐建春-农村知识青年的好榜样》被《人民日报》转载,徐建春成为全国最早的知识青年的先进典型。

1955年8月30日

北京隆重举行欢送大会,欢送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奔赴黑龙江萝北县垦荒。后陆续有上海、天津、湖北、河北、山东、江西等省市的青年志愿垦荒队开赴边远地区。

1955年12月

毛泽东为介绍河南郏县大李庄乡的材料《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作批示:“一切可以到农村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大李庄乡后改称为“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

1957年10月26日

中央正式公布《1956年-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其中规定:“城市的中小学毕业的青年,除了能在城市升学、就业的以外,应当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下乡上山去参加农业生产”。第一次提出“下乡上山”这个词,并将其视为一项长远的规划。

1960年2月

《人民日报》发表《邢燕子发奋图强建设农村》的长篇报导。此前,《河北日报》曾设专栏报道天津女青年邢燕子回乡务农的事迹。从此,邢燕子成为全国下乡务农的知识青年先进典型。

1962年6月29日-7月10日

中央召开六个大区城市精简职工和青年学生安置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作了重要指示:今后15年内,动员城市青年学生下乡参加农业生产,是城乡结合,移风易俗的一件大事。要求各地作长远打算,编制15年的安置规划。

1962年7月13日

《中国青年报》发表《侯隽落户农村劳动被称为“特别姑娘”》一文,介绍下行务农的北京高中毕业生侯隽的事迹。

1962年12月31日

长篇报道《新式农民董加耕》在《新华日报》发表,该报同时刊发社论《走革命的道路,当革命的接班人——评知识青年董加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想和行动》。

1964年1月16日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拟定《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下乡是一个长期的规划》。该文件成为“文革”前上山下乡的纲领性文件。

1964年12月26日

毛泽东70寿辰。在毛泽东的生日宴会上,先进知识青年代表邢燕子和董加耕分坐毛泽东左右。本年,《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及各地报刊均大量刊发有关上山下乡的报道、文章。

1966年6月

“文化大革命”爆发。本年底,许多知识青年因“文革”动乱由安置地返回原籍,形成知青运动史上第一次返城浪潮。

1967年10月9日

北京市10名中学生奔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旗插队落户,“文革”中上山下乡运动的序幕已然拉开。

1968年3月21日

北京中学生蔡立坚独自一人到山西榆次杜家山插队落户。

1968年12月22日

《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按语转引了毛泽东的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毛泽东的这一号召,立即在全国掀起了上山下乡的高潮。

1969年2月

天津市湾兜中学30名知识青年徒步1000多公里,到山西平陆毛家山插队落户。

1969年10月27日

《黑龙江日报》、《文汇报》等报刊发表了有关知青烈士金训华的报道。金训华是上海知青,在黑龙江省逊克县插队落户,因抢救国家物资牺牲。后金训华的日记摘抄在本年12期《红旗》杂志刊出,并配发了评论员文章《革命青年的榜样》。本年,全国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数为267.38万人,创下知青运动史上历年上山下乡人数的最高纪录。

1970年2月19日

南京知识青年任毅因创作《南京知识青年之歌》被捕入狱,罪名为“创作反动歌曲,破坏知青上山下乡”。原判死刑,后改判10年徒刑。

1970年4月28日

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为扑灭虎林荒火,26人牺牲。

1970年9月21日

《人民日报》发表文章《亿万工农兵的愿望实现了——热烈欢呼工农兵大学生跨入新型的社会主义大学》。

1970年11月7日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扑灭荒原大火中伤亡百余人。

1971年2月1日

国务院在《关于下达1971年的国民经济计划的通知》的附件《劳动工资计划》中,对招工作了若干规定,其中包括“经过劳动锻炼2年以上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由贫下中农推荐,招收一部分”。

1971年2月10日

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作出《关于学习张勇同志英雄事迹的决定》。张勇是天津女知识青年,1970年因抢救落水的羊只牺牲。

1971年5月10日

《文汇报》发表《贫下中农的好儿女》一文,介绍了在云南边疆插队的上海知青朱克家为民办学的事迹。第二天,《解放日报》刊载朱克家的文章《我深深爱上了边疆的一草一木》。

1972年5月5日

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在扑灭草原大火时有69人丧生。

1973年4月25日

毛泽东给上书反映知青情况的李庆霖复信,复信中说:“寄上300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此后,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专门研究落实“统筹解决”知识青年的问题。毛泽东给李庆霖的复信以“中发【1973】第21号”文件下达。国务院组织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学习调查组”,前往各地进行工作调查。

1973年6月22日-8月8日

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会议形成了《关于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的报告》,并拟定了《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草案》、《1973年-1980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初步草案》。《报告》在充分肯定上山下乡运动的基础上指出了工作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统筹解决”这个问题的6条办法。中央以30号文件的形式将《报告》下发到全国公社、街道以上各级党组织,传达到城乡广大群众和知识青年。

1973年8月10日

《人民日报》以《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转载了《辽宁日报》的编者按及张铁生的信。按语说,张铁生的物理、化学考试“似乎交了白卷,然而对整个大学招生的路线,交了一份颇有见解、发人深省的答卷”。张铁生由此成为“反潮流的英雄”。

1973年12月22日

《人民日报》刊发报道《五年来八百多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文中说:自毛泽东发表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指示以来,全国已有800多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974年1月5日

《人民日报》刊发了知识青年柴春泽致父亲的一封回信和调查附记,并以《敢于同旧传统观念决裂的好青年》为题加了按语。柴春泽反对父亲对自己的“拔根教育”(指招工选调),要“扎根农村争取奋斗60年”。此后,柴春泽成为在农村扎根的知青典型。

1974年1月27日

《河北日报》刊载了女大学毕业生白启娴的来信,并以《敢于同旧传统观念决裂》为题加了编者按。白启娴于1968年到河北沧县落户,后同一普通农民结了婚,此事遭到一些人的嘲笑。白启娴给报社写信表示自己的不满。

1974年2月11日

《人民日报》发表黄帅复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19团政治处王亚卓的一封公开信,成为影响全国的“王亚卓事件”。黄帅是北京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因与老师产生矛盾,借“反师道尊严”给报社写信,《北京日报》将黄帅的信和日记摘抄刊发,并在编者按中称其“以反潮流的革命精神,提出了教育革命中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在教育战线上修正主义路线的流毒还远没有肃清”。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知青王文尧、邢卓、恩亚对此表示异议,三人以“王亚卓”笔名给报社写信,阐明自己的观点,后被诬为“资产阶级复辟势力的代表”,遭到批判和打击。

1974年6月

国务院、中央军委相继撤销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广西、宁夏等生产建设兵团,这些地区先后设立了由当地政府领导的农垦分局等行政管理机构。

1975年1月19日

《人民日报》刊登报道《我国有近1000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975年4月

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批准《关于改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制的请示报告》,成立新疆自治区农垦总局。

1975年6月

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撤销安徽生产建设兵团、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

1975年10月20日

参加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的12名下乡、回乡知识青年代表给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写了一封信,表达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而贡献青春的心愿。他们是邢燕子、朱克家、薛喜梅、柴春泽等。

1975年12月

国务院、中央军委同意撤销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改建制为国营农场管理总局。这一年,甘肃、青海、陕西、西藏、山东及安徽生产建设兵团相继撤销。

1976年4月26日

《北京日报》刊载了返城知青黄一丁和仍留在兵团的知青刘宁的两封通信,标题为《两封针锋相对的通信》。黄一丁与刘宁原是好友,黄返城后在给刘宁的一封信中对“扎根边疆”的政治口号表示疑惑,刘在回信中对黄大加批判,并将两封信上交党组织。

1976年10月26日

“四人帮”被逮捕。

1976年11月30日

《人民日报》刊登文章《一个反革命的政治骗局——“四人帮”炮制(答案)作者这个假典型的调查》,《调查》揭露了“四人帮”制造张铁生“反潮流典型”的险恶用心和经过。

1976年12月10日-27日

北京召开第二次农业学大寨会议。28日,华国锋等国家领导人接见了出席会议的全体知识青年代表。转年1月1日,出席会议的208名知识青年代表给华国锋和党中央写了一封致敬信,表示“一定要坚持走知识青年与工农相结合的金光大道”。

1977年1月14日

《云南日报》发表勐腊县委宣传部的文章《假的就是假的,伪装应当剥去》,揭露朱克家被“四人帮”培植为典型的过程。

1977年10月21日

《人民日报》刊发《教育部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今年将进一步改革招生制度》的消息。

1978年1月25日

《人民日报》刊载《国务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座谈会》的消息。会议认为全国知青工作形势大好,上山下乡的方向完全正确。《人民日报》同时还发表了评论员文章《坚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正确方向》。

1978年10月31日-12月10日

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华国锋、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等国家领导人接见了与会全体人员。会议拟定了《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纪要》和《国务院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两个重要文件。

1978年12月18日-22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1978年12月

云南国营农场知青为返城而展开的上访,请愿活动进入高潮,事态逐渐扩大。24日晚,赴京请愿的知青在昆明市制造了卧轨事件。27日,一批赴京请愿的知青到达北京。

1979年1月4日

国务院副总理王震、民政部部长程子华接见了云南知青赴京请愿团的代表丁惠民、胡建国等人。

1979年2月20日

《人民日报》发表消息:《王震同志接见云南知青代表,勉励青年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立志建设边疆》。

1979年2月5日

春节期间,大批知青返回上海,连日举行上访、游行,要求返沪工作,并于2月5日在上海站附近聚集、卧轨,致使通往沪宁、沪杭线的旅客列车中断12个小时。

1979年2月

下乡知青的返城大潮波及南京、天津、沈阳、哈尔滨、杭州、重庆、南昌等大中城市。

1979年8月17日-30日

21省、市、自治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先进代表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出席座谈会的代表有邢燕子、侯隽、程有志、蔡立坚、邱家恒、周秉建等33人。华国锋、李先念、王震、胡耀邦等国家领导人接见了知青代表,并指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条道路是正确的。29日,知青代表写了给全国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一封信,题为《奋发图强,大有作为》。信中说:“我们一定能够排除干扰,克服困难,使上山下乡这项大有前途的革命事业继续巩固和发展”。

1979年9月20日-10月12日

国务院知青办相继在辽宁本溪和湖南湘潭召开全国安置下乡知识青年经验交流会。会议认为,知青场队的形式优于知青插队,开创了一条在农村安置下乡知青的好路子。本年,全国仅有24.7万人上山下乡、成为毛泽东发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以来人数最少的一年。

1980年9月6日

国务院知青办拟定《关于当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的几点意见》。《意见》说,今后知青工作的指导思想,要从有利于解决劳动就业的原则出发。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能够做到不下乡的,可以不下。本年有10个省、市停止上山下乡。

1981年10月

国务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办公室起草了一份《二十五年来知青工作的回顾与总结》,对这场运动的起因、发展、失误、教训等重大问题提出了基本看法:1、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50年代,根据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就业难的国情提出来的,目的是解决就业问题。2、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本来是就业问题,但是在“文化大革命”的10年中,当成政治运动去搞,指导思想偏了,工作上有严重失误,造成劳民伤财,人民不满。

1981年11月

中共中央决定劳动部门统一管理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工作,解决上山下乡运动的遗留问题。全国性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基本结束。

全部新闻
资料   
网友留言
账号 密码 注册
版权声明

凤凰网 知青频道 出品,欢迎收藏。

编辑:刘延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