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战争之后,1886年11月,日本制定了警备队条例,在对马海峡设置警备队。1890年日本军队改革完成,陆军拥有7个师团,现役兵5。3万人,后备军 25。6万人, 海军拥有军舰 5。1万吨。这时,北洋海军2000吨以上的战舰有7艘,共2。7万多吨;而日本海军2000吨以上的战舰仅有5艘,共1。7万多吨。
19世纪90年代初,明治政府更将财政收入的60%用于军备扩张。一方面加快购造军舰,一方面大力修筑炮台、敷设水雷等沿海防御工事。
但是,日本国内经济和军事的迅猛发展,并未能给整个国家带来社会和平与安宁:西方列强继续享受关税协定等不平等权利,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农业税捐沉重,占国家长年支出的70%以上;农民全部收获的60%~70%被迫上交;大量自耕农破产,沦为佃农或流落城市;工人遭受的剥削也同样惊人。以至于民众不断因生活极端穷困而掀起反抗斗争。为缓和这种矛盾,1889年日本政府以天皇名义颁布宪法,并在第二年举行议员选举。
但君主立宪制并没有缓解日本社会的内在矛盾。4200万居民中,有选举权的只有46万。各派相互倾轧,争权夺利,而民众的生活并没有改善。1890年纺纱工人平均工资仍只有1角7分。女工最高工资相当于英国女工最低工资的十分之一,每天工作的时间却长达12小时。更严重的是,由于棉纱生产过剩,引起纱价暴跌,这一年日本出现了第一次经济危机。1890年到1893年,许多地方发生抢米风潮,农民和城市贫民纷纷卷入,佃农农会和佃农同盟组织纷纷出现。工人也不断掀起罢工。还出现争取民主权利、言论自由、关税自主、取消西方列强领事裁判权的斗争。
在野党利用民众的不满情绪掀起一次又一次的倒阁活动,政府被迫一再改组,政潮起伏,局势动荡。统治集团为减缓国内阶级矛盾和利益集团间的冲突,也为夺取工业产品市场和开拓廉价的原料基地,加速对外扩张。棉纺织业利益集团就上书政府,要求取消棉纱出口税,以向中国、朝鲜增加输出。
这时,日本政客开始不断公开或暗地鼓动对外军事扩张。1890年,枢密院议长山县有朋在议会上发表所谓主权线和利益线演说,称朝鲜和中国是日本的“利益线”。 光绪十五年(1889年),朝鲜闹饥荒,地方官禁止粜米,第二年解除禁令。日本政府宣称其米商因此亏损14万元,要求朝鲜政府赔偿。朝鲜罢免了地方官,并答应赔6万元,日方仍不满足,多次更换公使进行争辩。直到1893年,才以11万元的赔偿了结。
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海军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已建立起一支拥有6。3万常备和23万预备队的陆军,和排水量7。2万吨的海军——超过了清朝北洋海军。外相大木竟公开宣扬日本人要像明末骚扰中国沿海的倭寇一样到中国进行剽劫。
但日本当局觉得海军方面仍没有足够的侵华把握。1893年10月,山县有朋提出进一步扩充海军的计划:“陆军组织已大体就绪,一早有事,数万之兵不难出动,念及今日东洋之形势,经再三审议,扩张陆军固在必行。然而,海军则不如陆军,就现有舰数、兵员而论,以之防卫各重要港口尚感不足,何况处于东洋危急之际而欲保持平衡于天下乎。古今之最大急务,在于整顿海军。”
这个计划得到明治天皇的支持,他甚至决定从1893年起,每年从宫廷经费中拨出30万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当年,日本便建立战时大本营机制,做好了武力吞并朝鲜进而同中国作战的准备。同年,美国一家杂志公开表示,一旦中日交战,美国要暗中支持日本。
1894年初,日本国内的经济社会局势更加严峻。3月,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在给日本驻英国公使青木的信上说:“国内形势日益紧迫,政府若不能完成一个惊人的事业,便不能安定骚动的人心。”
(摘自《盛世之毁》 作者:许华 华文出版社出版)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作者:
许华
编辑:
蔡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