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印度:一二年级大学生素质超中国硕士
2009年11月10日 10:04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共有评论0

印度的遗产

国有企业非常强大 私营企业受苛刻制约

甘地。

尼赫鲁。

1947年印度独立建国之前,还不完全是一个有着民族性或者是民族特征的统一国家。因此,1947年统一之初,印度感觉上非常混乱,地方各自为政。文字上也不统一,官方语言就有十五种左右,印地语、旁遮普语等等,几乎每一个邦都有自己的官方语言。在印度,英语称之为“黏合剂”或者是“胶水”,它把印度这个四分五裂的版图强制性地黏合在一起。

1947年以后印度的发展为什么缓慢?先说尼赫鲁和甘地他们建国的一些理念。按甘地的理念,他倡议在印度叫“农村合作社”,或者是“自给自足的农村互助体制”,要求整个印度都必须从城镇回归到乡村,城市、工业都是邪恶的,西化的,都不是我们本土的,所以也不可能给我们带来幸福和繁荣。在甘地看来,印度的独立就意味着回归到印度最原始、最本土的东西去。比如说要自给自足,满足了日常生存和日常生活的物质以后,就开始注重精神上的修为,过一些比较传统的精神文化生活。尽管甘地在精神修为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但是在国家建设的理念上,跟随的人确实不是很多,大多数的人还是追随尼赫鲁的理念。

而尼赫鲁的理念大致上有两个方向,第一,印度必须是民主的国家,这跟他个人的经历,跟他父亲、跟他个人在英国的求学经历有直接的相关。他受18、19世纪欧洲的人文思潮影响非常深远,他一生对专制制度和集权制度的批判非常多。第二,经济建设对于一个国家、对于一个民族的崛起非常重要。在国家建设上,他受到前苏联选择计划经济从而迅速崛起的经验影响,选择了混合经济这么一种模式。

尼赫鲁的家族是克什米尔地区非常有名的婆罗门,婆罗门一个固有的特质,就是对于经商、利润、市场这些东西非常厌恶。因为在印度教的传统里面,你属于不同的阶层,你所关注的、你所归属的,或者跟你相应的属性是有硬性规定的。这样的阶层、这样的特性,导致婆罗门出身的尼赫鲁不会去关注这个国家任何产业的真正利润和成效,他只要一些产业能够维持这个国家机器的运转,能够让他独立起来,不需要外面的资助,或者是不需要依赖于帝国主义就可以了。

在印度到现在为止,对计划经济还非常信奉的人还会经常讲这一句话“为需要而生产,不为贪婪而生产”。所以说这个也是印度政府从建国以来的一种理念。

说到印度的混合经济,一方面是指国有企业非常强大,同时也允许私有经济的存在,但是对私有经济进行非常苛刻的制约和紧密的监控。比如说你可以开任何非政府经济命脉以外的产业企业和公司,但是任何行动都必须得到印度官方的许可。印度今天的腐败跟这一个政策几乎可以直接挂钩的,就是说你开一个公司,进口一样东西,开一个商店,要跟人家签合同了,任何一个环节都要得到相关部门的许可。在他们来说,他们就是尼赫鲁理念的最贴心的实行者,就是要打击私营企业,就是要控制你的发展,就是要控制这种“邪恶的、不高尚的行为在印度国土内蔓延”。所以这些工商部门对私营企业的打击是不遗余力的,他们也很乐意这样做。

官僚贪污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很多潜在的投资项目比如说国外投资,甚至一些基础的设施无法达成,往往是因为要疏通的这些环节实在太多了,很多人就放弃了。这对于印度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大的制约。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陈思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