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名家祁龙威:潜心国学六十年
2009年05月31日 12:00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已有评论0

祁龙威先生出生于凤凰镇港口,多年来潜心国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刘吉曾这样评价他:祁龙威先生不仅是扬州人的一面旗帜,他也是属于中国的。

今年85岁的祁龙威先生出生于凤凰镇港口,是一位极负盛名的史学界前辈。他历经坎坷而矢志不移的爱国情怀,学养精深又虚怀若谷的治学精神,诲人不倦又谦谦君子的儒家风范,给我国学术界人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到普遍的敬仰。

施教杏坛、潜心史海六十载,扬州五部门联袂举行庆典

2005年11月1日,扬州文化研究会、扬州学派研究会、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九三学社扬州市委、广陵书社五部门联袂举行祝贺祁龙威先生执教暨学术研究六十周年座谈会。为了庆贺祁老双甲子盛典,作为后辈学子,我特意拟了副对子,请书法家陈炳彪先生书写于洒金红纸,并作精心装裱,以表庆贺之情。联语是这样写的,“施教杏坛凤龙跃,潜心史海德威齐”,将“龙威”二字镶嵌其中,为求平仄工整,专门请祁老读孝友中学时的同窗好友李克为先生过目斧正。到了扬州,当我们将对联献给祁老时,老人笑逐颜开,非常高兴地接受了我们的真诚祝贺。

当日下午2时30分,座谈会在萃园城市酒店如期举行。来宾众多,群贤毕至,既有党政要员、文化名人,也有祁老的得意高足、多年老友,更有史坛权威、台岛同仁,由于他们的到来,会场内济济一堂,满室生辉。座谈会由中共扬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昌智主持。国家清史编委会主任戴逸先生发来贺电:“……龙威教授博学多闻,文采斐然,人竞识荆,士希立雪,江淮才俊,挹开府之清新,东南师表,比贾马之博雅,仆谊属桑梓,忝附学弟,谨申敬仰之情,驰电心仪,言不尽意”。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刘吉也特地发来书面贺辞:“祁先生治学严谨、朴实,虽然不是著作等身,但每篇文章、每本著作都是立论有据,字字推敲过的,都是有历史价值和可以传世的……祁龙威先生不仅是扬州学人的一面旗帜,他也是属于中国的”。在整整三个小时的会议上,先后有18位领导、专家、学者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热烈的掌声、欢笑声不时响起。座谈会虽然简朴,但对在全社会形成学老敬贤、崇尚知识的浓郁氛围,推动当代扬州学术发展,促进文化扬州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祁老的长子、香港理工大学应用数学系讲座教授、国际著名数学家祁力群先生作了谢辞。祁老本人也在会上作了简短生动的讲话,对有关方面为他专门举行座谈会表示衷心感谢。忆及六十年间的风雨历程,他无限感喟,岁月不居,江河奔流,从青少年至耄耋老人,祁老饱经风霜,但无论顺境、逆境,他始终以宁静淡远、虚室生白之心态直面人生,热爱祖国,钟爱事业,将“爱国、自爱”四字敬如神明。对此,他不但委之于言,更践之于行,并将这四字真经传授给他的学生,真正做到了德学双馨,为人师表。与会人员均对祁老数十年如一日坚定信仰、爱国敬业、忍辱负重、躬身前行的人格魅力给予充分肯定,对他数十年如一日为弘扬和传承扬州的历史文化,尤其是在清代朴学方面的潜心研究给予高度评价。

根植扬州,数十年执着追求考据学

祁老在史学界负有盛名,特别在对太平天国史的研究领域里成果显著,深受北京罗尔纲前辈所器重。祁老在学生时代就追随国学大师金松岑先生读史治史,并偏爱考证史书记载的同异。自上世纪50年代至今,老人植根扬州,对考据学的浓厚兴趣与执着追求有增无减,日甚一日,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滋润了他,为他对考据学的研究提供了广阔领域,打开了他的教研思路。为什么在乾嘉之际,考据学达到鼎盛时期;为什么在古城扬州,考据学能自成一派,且在历史上享有盛誉;扬州学派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什么?祁老认为,考据学的根本就是铁证如山、实事求是,而研究历史的准则也是实事求是,为人立业的根本更是实事求是。何谓实,如何实,就需要为之花力气,下功夫,动脑筋,做文章了。祁老在座谈会上致辞时说,“我所敬仰的是清代扬州学派的一些朴学家。相信我的学生们也会朴实无华地做学问,大兴朴学之风,创建新一代的扬州学派。”这是祁老对乡晚后学的谆谆告诫。因为只有对“朴实无华”敬奉唯谨的人,才会有高尚的追求。

当日下午座谈会结束后,主办方在萃锦堂设宴招待,其情浓浓,其乐融融。席间,笔者与祁老商谈了采访事宜,老人年事已高,且活动繁忙,但他仍满足了我们的要求,并约定了采访时间。

次日上午9时15分,我们按响了祁宅门铃,由于昨日休息得晚,此时祁老起身未久,尚未用餐,我们就在书房里稍候。书房是个狭长的空间,朝门的一边是两架并肩的书橱,高约两米,绝大多数是祁老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用的历史书籍,北窗下,刚好放下一张书桌,桌上摊放着主人正在阅览的书籍和用来作读书摘记的练习册,还有一些手稿与打印稿,书桌上方是一架既配有放大镜,又可以任意移动的拉杆台灯,祁老满脸含笑着告诉我们,这是他小孙子特意从澳大利亚买回来的,已经多时陪伴在他身边,灯光照亮了他的双目,也温暖着他的心。

忆往昔心情澎湃,耄耋之年领衔纂修《清史·朴学志》

祁老青年时期就背井离乡,在外求学谋生。1957年调苏北师范专科学校执教,至今已近半个世纪,因此,他在扬州的名声倒比在家乡的影响大了许多。为了将祁老这位当代江苏文化名人比较详尽地介绍给家乡人民,我们的采访便从祁老幼时读私塾开始,至目前正在参与《清史》的编纂工程结束。

访谈中,祁老向我们介绍了青年时期追随国学大师金松岑潜心研习国学的经历。为了让祁龙威打好“童子功”,金先生有意介绍他与章太炎先生的几位学生结识并成为好友,他们经常在一起切磋交流。受师友影响,年轻时的祁龙威就萌发了研究考据学的念头,这得到了金先生的支持与悉心指导。尽管当时正是抗战时期,侵华日军在中国大地上如狼似虎,可祁龙威对学习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仍锲而不舍,矢志不移。1942年的一日,他前往苏州看望金先生,途经阊门铁路,因未向日军鞠躬,被狠打两个耳刮子,把耳朵几乎打聋了。金先生知道后,慰之以诗并书赠条幅,勉励他要高瞻远瞩,志存高远。祁老说着,从书橱里取出用几层旧报纸妥善包裹着的书轴,与我一起小心翼翼地展视。想起恩师深情,祁老一字一顿为我们诵读起来:“澄怀观物变,思心卓云表。云气时而灭,龙藏敛角爪。祁生脱世虑,陈编反复好。知我天机充,春来属刂瑶草。”早在去年岁末,我们已从《新华日报》上读到80多岁高龄的祁龙威领衔负责《清史·朴学志》纂修工作,参与百年难遇国家修史工程的报道。因此,亲聆祁老将如何完成《朴学志》的编纂也就成为采访的主题之一。当我将问题提出后,祁老就何谓朴学,编纂工作何时启动,何时完成等娓娓道来,使我们有了比较完整的了解。临了,祁老对自己能在耄耋之年,亲自参与《清史》编纂这一巨大的国家级工程深感荣幸,同时,也对自己肩负的重担感到惶恐不安,但表示,自己一定会尽心尽力地去做,他已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回答了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先生的重托。

面对我们的采访,祁老始终慈颜善目,谈吐若兰,斗室之中洋溢着乡音乡情的亲和气息,使我们从老人的殷殷目光中感受着这位硕学耆老的殷切期许。与其说是采访,倒不如说是请祁老给我们作了一次怎样爱国、如何敬业的生动讲座。采访结束了,我们同祁老及家人依依握别,带上老人捐赠的金松岑诗轴,驱车返程。扬州已远远地留在身后,但祁老“再来、再来”的乡音依然那么清晰,亲情在心,余音绕耳,这实在是难以忘怀的呀……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沈秋农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