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札记(47)司马光在洛阳的悠悠岁月
2010年02月01日 17:48凤凰网历史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这回轮到文彦博眼馋了,多次要求参加,司马光婉拒,以其贵显也。文彦博瞅到一个机会,正当司马光他们聚会的时候,特意办了一桌丰盛的酒食带去,司马光对他开玩笑说:“俗却此会矣。”也尽欢而散。司马光有“和潞公真率诗”一首,“洛下衣冠爱惜春,相从小饮任天真。随家所有自可乐,为具更微谁笑贫。不待珍馐方下箸,只将佳景便娱宾。庾公此兴知非浅,藜霍终难作主人。”藜霍,粗略的食物。文彦博(公元1006至1097年),字宽夫,历事四朝,任将相五十年,封潞国公,熙宁中,为王安石所恶,引去。诗之末句显然有却文彦博之意,后来司马光对别人说:“真不该让此人进来。”并不是讨厌文彦博,司马光为相时,还积极引荐文彦博入朝为官,阵营是一致的,只是鉴于他的身份,怕吃不来粗茶淡饭。

文彦博这个人很有意思,很好玩,在他发起“耆英会”之前和之后,还另作有二会。元丰三年(1080年)九月,文彦博即与范镇、张宗益、张问、史炤,共五人发起耆宿诗会“洛阳五老会”,可以看作是“耆英会”的前身,五人均为当时德高望重的致仕老臣。文彦博以诗纪事说:“四个老儿三百岁,当时此会已难伦。如今白发游河叟,半是清朝解绶人。喜向园林同燕集,更缘尊酒长精神。欢言预有伊川约,好作元丰第四春。”之后的元丰六年,文彦博又邀程珦、司马旦、席汝言三位同龄耆宿,在自家小园里举办“洛阳同甲会”,并赋诗曰:“四人三百十二岁,况是同生丙午年。招得梁园同赋客,合成商岭采芝仙。清谈亹亹风生席,素发飘飘雪满肩。此会从来诚未有,洛中应作画图传。”他一心恋恋要图画普明僧舍,看来玩的情结很深。程珦是程颢、程颐的父亲,司马旦是司马光之兄,席汝言以司封郎中致仕洛阳,四人均为七十八岁高龄的硕德老臣。

两会作时,二程兄弟年齿尚轻,故不得与焉。程颢(1032—1085),以“明道”为己任,世称明道先生。其弟程颐(1033—1107),居临洛阳伊川,后人称为伊川先生。史上关于二程与司马光之间的交往,记载不多。然二程在洛阳一带开馆授徒,主讲书院,培养了大量弟子,并创立“洛学”,奠定了理学发展的基础,也涵育了洛城学风。书院之名,出于唐玄宗年间,五代始有讲学之书院,至北宋而书院讲学之风始光大起来。二程因与王安石政见分歧,退居嵩阳书院,宣讲《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书,当时司马光、范仲淹亦曾开讲院中。《四书》之名实首倡于二程。当时院中学生常有生员数百人,其中以谢良佐、吕大临、杨时、游酢为最知名,人称“程门四大弟子”。杨时师从程颢,及南归福建,先生目之曰:“吾道南矣。”四年后,程颢卒,杨时哭之痛,转事程颐。一日,程颐静坐,游定夫、杨龟山侍立不敢去,久之,程颐对他们说:“天色已晚,你们可以回去了。”时门外雪深尺矣。这便是著名的“程门立雪”的典故。吕公著的二个儿子都曾是二程的学生。

嵩阳书院始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二程讲学其间,程颢还亲定学规,遂使书院名气大盛,侧身四大书院之列,成为理学的发源地之一。其实在唐代,书院也很有名气,白居易《酬别周从事二首》之二说:“洛下田园久抛掷,吴中歌酒莫留连。嵩阳云树伊川月,已校归迟四五年。”

二程心路一致,脾气不同。母夫人曾在这两个儿子小时,预言说,大儿子适合做官,小儿子适合做处士。果如其言。盖程颢性情随和,刘安礼师从程颢三十余年,未尝见其忿厉之容。王荆公尝与明道论事不合,对程颢说:“公之学,如上壁。”言难以施行。明道说:“参政之学,如捉风。”亦讥其徒劳。后来王安石排挤不同政见者,而独不怒明道,说:“程颢虽不通达道理,但也是一个忠信之人。”而程颐是学问在身,却屡荐不起,司马光和吕公著就曾大力举荐他,不得已而就官,但官都做得不大,一心理学。程颢五十多岁就死了,洛学幸赖小程子而规模益发宏远。

王安石被攻击最力的时候,一次程颢去中堂议事。王安石正在气头,脸色很臭,程颢慢条斯理地说:“天下事非一家私议,愿平气以听。”王安石愧屈。尽管程颢与王安石政见不同,但程颢尚在居中调停,神宗和王安石显然有被说动的迹象,可惜张天祺等人攻击太过,而王安石牛脾气,越是反对越要对着干,遂至不可收拾。程颢反省说,设使我们当初言词不要那么激烈,或许有转还的余地,以十分来说,王安石八分,我们二分其罪。这话说得应该是比较中恳。神宗崩,程颢因预言司马光、吕公著会出相,认为司马光也是牛脾气,很难说话,吕公著通情达理,但能力不足,恐事不见济。程颢看人也是很准。邵雍的儿子邵伯温后来说,司马光和吕公著素重程颢,如果程颢不早死,使更相调护协济于朝,或许就不会有元祐朋党之论。

余读“明道学案”,最喜其有性情。明道书窗前有茂草覆砌,或劝他锄去。程颢说:“不可!欲常见造物生意。”又置一盆养小鱼数尾,时时观之,旁人不解其故,他说:“欲观万物自得意。”然明道亦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最受后人攻击。

洛中名贤,司马光与邵雍的交往最多。邵雍(1011—1077),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等,后谥康节。祖籍范阳,幼年随父迁居共城(今河南辉县)苏门山下,邵雍即读书百源之上,因此《宋元学案》写他便称“百源学案”。邵雍早年读书相当刻苦,冬不炉、夏不扇,如是数年。共城县令李挺之知其名,亲自登门造访,传授他一门极精深的学问,由是邵雍精于易,尤精先天易学。坊间盛传他的未卜先知,托言《梅花易数》是他的作品。《宋史·邵雍传》也说:“雍知虑绝人,遇事能前知。”某年的腊月十七日,邵康节先生偶观园中梅花盛开,见二雀争枝坠地。邵雍感到奇怪,随即起了一卦,为《革》之《咸》,断说:“明晚当有女子折花,园丁不知而逐之。女子失惊坠地,伤了脚。”第二天果应其验。洛中牡丹之盛是出了名的,邵雍陪客人赏花。客人问:“花有数乎?”“有数。”起得《姤》之《鼎》卦,说:“怪哉,此花明日午时,当为马所践毁。”客人不信。次日午时,其花果被二马践毁。邵雍逝世后,朝廷以他“配享孔庙”,作为一介布衣而能享此殊荣的,三千年来,也只邵雍一人。

邵雍一生著述颇丰,最为知名的便是《皇极经世》,是书推步所参考的历史年月,与温公的《通鉴》一样,皆受刘羲叟《长历》的影响。近人郭彧著文称,邵雍所推年表与清华大学出版发行的《中国历代纪年表》与《中国历代帝王年表》,几乎一致。而其所推三代年表竟比“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之《夏商周年表》,还要详细,可见邵雍之学力。公元1049年,邵雍移居洛阳,至1077年逝世,时间长达二十八年之久。因此,旧时也有学者把邵雍之学归在洛学之列。

邵雍最初住在天宫寺三学院,生活相当清苦,躬自耕作,自己烧菜给年老的父母吃,“虽平居屡空,而怡然有所甚乐。”生活尽管清贫,但邵雍不乐仕进。邵雍与富弼早年相知,富弼初为相,举荐邵雍出来作官,“如不欲仕,亦可奉致一闲名目”,先生不答,以诗谢之。王宣徽守洛,向朝廷一同推荐邵雍和常秩,俱不起。至熙宁二年,诏举遗逸,吕诲、吴充等人交荐先生,欧阳修荐常秩,朝廷连着发下三道诏书,授邵雍秘书省校书郎、颍川团练推官。邵雍再三推辞,不得已而受官,旋又称疾不肯赴职。邵雍诗言志说:“平生不作皱眉事,天下应无切齿人。断送落花安用雨,装添旧物岂须春!幸逢尧舜为真主,且放巢由作老臣。六十病夫宜揣分,监司无用苦开陈。”常秩这次也出山了,却依附安石,盛言新法之便,被天下人看不起。当时人形容邵雍与常秩“一龙一猪矣”。

嘉祐七年(1062),王宣徽出任西京洛阳最高行政长官,就洛阳天宫寺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珂的旧宅基地,以郭崇韬(五代名将,后唐枢军事长官,被暗杀)废宅余材,造屋三十间,请邵雍居住。富弼买下该院对过的一处园子,“皆有水竹花木之胜”相赠,情况才大为改观。邵雍好“预言”,一日与几个客人在天津桥上赏春,忽闻杜鹃哀啼,邵雍愀然不乐,口占一绝:

流莺啼处春犹在,杜宇来时春已非。

几家大第横斜照,一片残春啼子规。

司马光   洛阳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感动同情无聊愤怒搞笑难过高兴路过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刘义光   编辑: 王钻忠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