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公一直拖到夏天,才拿出他所谓的应对之策:将责任推到申侯身上,把申侯杀了,取悦齐桓公。
当年申侯为了讨好齐桓公而陷害辕涛涂,现在也算是遭到了报应。
郑文公既然表示了认错的态度,又找了申侯当替罪羊,齐桓公如果继续打下去,很有可能将郑国彻底推到楚国那边。因此,他暂时停止了讨伐郑国,转而在宁母召开诸侯大会。
与以往的会盟不同的是,管仲这次还搞出了点新意:给与会代表发纪念品。他对齐桓公说:“即使对待郑伯这种三心二意的人,我们也还是要以礼相待,以德服人。做事情不离德和礼,就没人不感念咱们的好处了。”齐桓公深以为然,叫人准备了一批齐国的特产,送给参加会议的诸侯和随行人员。
郑文公派了大子华来参加会议。当然,用《左传》的说法,大子华是来“听命于会”,也就是作为列席代表,前来听从齐桓公对郑国的发落的。
可想而知,大子华这个差使一点也不风光,甚至带有屈辱性。但是,相对于郑文公的自作聪明,大子华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一到宁母,就主动找到齐桓公,要求汇报思想。
“郑国之所以背叛齐国,是因为大夫泄氏、孔氏、子人氏三族把持政局所致。如果君侯您替郑国除掉这几个人,我可以保证郑国将象齐国的内臣一样听命于您,这对您来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
这几句话绝对不是郑文公要大子华说的。
大子华为什么会这么奴颜婢膝地讨好齐桓公呢?《左传》没有记载,但《史记》上说,郑文公“有三夫人,宠子五人”。以此推测,大概是与大子华在郑国的大子地位受到威胁有关。
他希望借助齐桓公的力量来达到稳定自己地位的目的。
回顾郑国的历史,郑庄公天下奸雄,纵横河洛;郑厉公桀骜不驯,狭处求生;郑文公有如墙头草,风吹两面倒;到了大子华,为了讨好强权势力,不惜吃里扒外,陷害自己的大臣。用九斤老太的话说,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啊。
齐桓公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在郑国内部扶持自己的代理人的绝好机会,便想答应大子华的请求。
管仲知道了,对此表示不同意,他对齐桓公说:“您本来是以礼义诚信对待诸侯,到头来却又以奸佞欺诈告终,始善终乱,恐怕不太好吧?父子无欺,乃人之常伦,叫做礼义;恪守君命,是为臣的根本,叫做诚信。现在郑大子华跑到您这里来挑拨离间,对不起自己的父亲,也没有尽到为臣的责任,还有比这更离谱的事吗?”
齐桓公说:“我们率领诸侯讨伐郑国,一直不得其门而入,现在郑国内部有矛盾,正好让我们钻空子,有什么不好?”
管仲说:“好是好,可您得想想,在对待郑国这件事上,我们如果以德服人,义正辞言地对其背叛行为进行批评,郑伯仍然死不悔改,我们再带领诸侯去讨伐他,他哪里有不怕之理?如果我们利用大子华这种罪人来对付他,他反倒有理了,还指望他怕我们?我们把诸侯叫到一起来开会,本来目的是弘扬高尚的品德,如果与大子华为伍,各国的史官会怎么记载这件事?后人会怎么说我们?您最好是不要听信大子华的小人之言,而郑国必定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重新回到幽盟的怀抱。大子华这个人身为郑国的大子,又想借重外国的势力来削弱郑国的力量,必定没有好下场。再说了,郑国有叔詹、堵叔、师叔这样的良臣主政,我们就是想离间,也离间不了。”
管仲虽然没有直接批评齐桓公,但是在这番话里,很明显听得出他对齐桓公的提醒:“做人要厚道!”
齐桓公顺从了管仲的意见,拒绝了大子华的“好意”。
这事传到郑文公的耳朵里,引起了两个直接后果:一是他从此不再信任大子华,同时也为九年之后他杀死大子华埋下了伏笔;二是立刻派人跑到齐桓公那里认错,请求重新回到齐桓公领导下的国际大家庭。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作者:
东东
编辑:
蔡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