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已至此,打就打吧,虽然是以小击大,只要指挥得当,也不是没有胜算。没想到,更要命的事还在后头。
季梁对楚国人的习俗有深入了解,建议随侯:“楚国人以左为尊,楚王必定在其左军,其左军必定是精锐部队,请您避其锋芒,而率主力进攻其右军。楚右军力量单薄,必定溃败,我们再集中力量攻其左军,应该可以获得胜利。”这与当年郑伯打败王军是同一套战术,不失为一条好计。
少师瞪了他一眼,说:“你说的是什么话,咱们就是要避虚就实,打的就是楚王,轰轰烈烈地和楚国人干一仗!”
我算是听明白了,上次随侯听了季梁的话而不与楚军作战,少师一直耿耿于怀,怀恨在心。因此只要是季梁提出来的建议,不管有没有道理,他总是极力与之相左。
没办法,这人一但犟上,就是这个德性。
随侯再一次听从了少师的建议。楚、随两军在速杞发生遭遇战,随军根据少师的策略,以硬碰硬,没几下就被楚军打得溃不成军。
战争结果:随侯逃逸,少师被俘而死,楚军完胜。
随侯跑得快,态度转变得更快,连夜派人到楚营认错求和。楚武王很想趁势把随国给灭了,斗伯比给说了一下情:“天去其疾矣,随未可克也。”意思是说,老天除了少师这害,随国一时还亡不了。楚武王听从斗伯比的建议,与随国结盟而还。
所谓结盟,其实也就是将随国变为其附庸。
虽然《春秋》不书,《左传》亦不言明,但我想,楚武王之所以放随国一马,绝非因为天命,而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随国作为汉东最大的姬姓国家,沦为楚国的附庸之后,对于楚国号令汉东、窥探中原都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楚、随结盟为楚国称霸汉水流域打下了基础。
公元前701年,也就是郑庄公去世的那年,楚军将领屈瑕率军前往汉东,以武力胁迫贰、轸两个小国家与楚国结盟。
公元前700年,楚武王亲自率领大军讨伐绞国,采用屈瑕的计策大败绞军,迫使绞国与楚国结盟。
公元前699年,屈瑕又率军讨伐彭水之滨的罗国。大夫斗伯比代表楚王送军出征,回来的时候对自己的车夫说:“屈瑕此行必败,你看他那趾高气扬的样子,很难平心静气地指挥军队作战了。”他越想越不放心,跑去对楚武王说,屈瑕带的兵不够,一定要赶快派援军。
楚武王对此一笑了之,不以为然。回到宫里,还把这事当笑话讲给夫人邓曼(此邓曼非郑庄之邓曼)。邓曼一听就着急了,对楚武王说:“您误会斗伯比大夫的意思了。大夫是在告诉您,屈瑕这些年来打了几个胜仗,很容易独断专行,犯轻敌的错误。您必须亲自对其进行训诫,好好约束其的行为,才能防止这种错误的发生。您还真以为大夫不知道部队已经全部开出去,在跟您说疯话呐?”
楚武王吓了一跳,暗自骂斗伯比:“你有话就说,跟老子打什么哑谜哟?”连忙派人前去追赶屈瑕大军,但是没追上。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作者:
东东
编辑:
蔡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