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搜索词:
走过瓦罕走廊:曾归中国管辖的玄奘取经古道
2007年01月12日 13:20南方周末投票数: 顶一下  【

走廊第一村

整个瓦罕走廊被牢牢夹在帕米尔高原与高耸险峻的兴都库什山之间,其东、南两面地势较高,西、北较低。若将走廊一分为三,中东部地区生活着在阿富汗人数很少的吉尔吉斯人(瓦罕走廊是其主要栖息地),西部地区主要生活着塔吉克人(是阿富汗第二大民族,占阿人口30%左右)。其东部在我国境内则主要生活着塔吉克民族,上述两大民族都信奉伊斯兰教,属游牧部落。瓦罕走廊大部分地区都是干旱缺水的荒漠,仅有极少量的耕地,居民基本上靠天吃饭;事实上,整个瓦罕走廊是中阿两国最为贫瘠的地区。

跨过塔什库尔干河,汽车载着我们向走廊深处进发。走不多远,山谷变得越来越开阔,蓦然间,偌大一片碧绿的草滩映入眼帘。一座座红墙土房和金黄色的高原柳,散落在蓝天碧草间,在阳光下显得那样古朴、恬静,有一种近乎圣洁的原生态美。这就是人们所讲的瓦罕走廊第一村———排依克村。

排依克坐落在兴都库什山脉北麓山坡上,当地牧民也叫它阿特加依里,汉语意为“牧马的草场”。喀拉乞库尔河清澈的冰山雪水从村边流过,哺育着世代居住在这里的牧民。村里有46户牧民,他们依山势地貌用兴都库什山上冲刷下来的红粘土修建房屋,院墙是红的,院子里房子的墙面是红的,高原柳枝条是鲜黄的,细长的柳叶是金黄的,背靠的山是红的,而天空是没有一点尘埃的湛蓝。我们一行人感叹天公造物,把最美的色彩泼洒在这里。也许是老天怜悯那些由西方跋山涉水一路辛劳而来的商贾僧侣,在这里巧置世外桃源的仙境,好让他们洗尘涤面,添精补气,一路向东。

当我们的车驶到玄奘东归路的路口,有人突然发现大山白云深处有一缕炊烟随着秋风飘向山坡,我们急催司机加快速度,好让我们把这诗一般的画面拍摄下来。但令人遗憾的是,车还未到,那缕青烟已被不解人意的山风吹散了。正在房门前忙碌的一位塔吉克族大婶,见到疾驰而来的汽车先是一愣,紧接着看到我们,便高兴地冲进门里叫出儿子招呼客人。我们虽然听不懂他们说的塔吉克语,但庆幸的是我们能用维吾尔语和大婶的儿子交流。他们一家是从塔什库尔干乡库孜磙村迁到这里夏季放牧的,现在正在做回家的准备。大婶名叫厄洛玛尼,今年49岁,身边的儿子叫布达洪,27岁,已经是一个孩子的父亲了,大儿子外出放牧去了,有300来只羊和50头牦牛。布达洪告诉我们,今年天气好,没有什么雪灾、洪灾,幼畜的成活率挺高,今年收入不错。我们问布达洪,一家人在这里不害怕吗?他说,从他们家这里向左右两边的罗布盖子沟、克克吐鲁克沟走去都是他们的乡亲,瓦罕卡日土克(走廊)还有很多乡亲和他们的牛羊。

在我们看来,这是祥和的一家。厄洛玛尼大婶正在和儿媳妇清洗酥油桶,两个孙子围着大人戏耍,他们虽然久居大山深处,依然十分有礼貌地感谢我们为他们拍照。

正像布达洪所说,我们沿着走廊前行,见到了正在洗衣服的莎达特与她的小女儿;见到了骑着骆驼驮着粮食回来的两个塔吉克小伙子;还有一位老大爷,带着一副只有在城里偶尔能见到的老式水晶眼镜,手牵着两峰骆驼驮着家人和家什任我们拍照。

启程返回时,夕阳还未散尽最后的光芒,东方已映出明月的剪影。瓦罕走廊沿途,仍旧是那亘古不变的雪山冰川,川流不息的高山雪水。遥望走廊另一端,阿姆河与喷赤河畔的阿富汗人民,在动乱的日子里还好吗?(阎旭光 撰文/摄影)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编辑: hunan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TAG:

    (*添加多个TAG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