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隋朝名医孙思邈给出了这样一个偏方:“凡中其毒,以芦根汁和蓝靓饮之,陈粪清亦可。”据说,此方一出,古人吃河豚的地点就改在了茅厕旁。听到这里,记者的脑海里立即出现了一副雷人的场景,一边是充斥粪味的茅厕,一边是令人垂涎欲滴的河豚,食客嘴里吃着美味的河豚,眼睛瞟着苍蝇横飞的茅厕,多滑稽的场面,那样还能吃出河豚的味道来吗?难道真有人用大粪解河豚的毒?记者难以置信。但苏克勤说,历史上还真有吃了河豚灌粪水的故事。
苏克勤说,明代大奸臣严嵩,据说80多岁的时候,纳了山东蓬莱一渔家少女为妾。为了庆祝他新纳妾,属下别出心裁策划一场河豚宴来讨好他。严嵩同意了属下的点子。婚庆那日,当朝重臣、地方要员等宾客云集,热闹非凡。当香喷喷的清炖河豚端上桌时,垂涎欲滴的宾客争相为食,一眨眼工夫,河豚被吃得干干净净。正当大家余兴未尽品评着河豚的美味时,靠窗一桌有一穿长袍书生模样的年轻人,突然倒地,口吐白沫。“有人中毒了!”婚宴乱作一团。慌乱中严嵩勃然大怒,责问小妾:“何以解毒?”小妾吓得脸色惨白,老实回答:“惟有黄汤。”严嵩问道:“何为黄汤?”小妾硬着头皮说:“粪水。”
严嵩即刻下令去茅厕担来粪水。宾客们顾不上颜面尊严,争相端起碗扬起脖闭上眼将粪水喝下。粪水催吐,宴席上顿时吐得一片狼藉,臭气熏天。哪知众人正吐着,那位昏倒在地的书生悠悠醒来,看到周围一片污物,他捏着鼻子问,怎么回事?众人也纳闷,这人刚才明明中毒,这会儿怎么就自己醒了?书生解释半晌,众人终于明白事情的真相。原来,席间书生外出小解,待他回来河豚已被一抢而光,他顿时怒从心起,癫痫的老病复发,抽过去了……
鲥鱼的鳞是古代贵妇、小姐的最爱
鲥鱼如今是长江三鲜中最为珍贵的一种,它的历史发源于何时呢?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老南京”苏洪泉告诉记者,鲥鱼成为名贵之鱼,大约始于宋。因为在宋以前史料中难见食鲥鱼的记录。梅尧臣有《时鱼》诗:“四月时鱼卓浪花,渔舟出没浪为家。甘肥不入罟师口,一把铜钱趁桨牙。”美食家苏东坡有诗:“芽姜紫醋炙银鱼,雪碗擎来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将鲥鱼的雍容华贵、肥腴醇厚表达得淋漓尽致。各色人等即刻附庸风雅,引为时尚。苏洪泉说,明清乃至民国时期,稍稍有身份的人,是要泛舟江上品味“出水船鲥”的。时间当为清明前后,在江边现捕现吃。苏洪泉说,就像现在,鲥鱼是没得吃了,但野生鮰鱼尽管量少,还是有的,为了吃上新鲜的野生鮰鱼,食客有的坐在江边搭的简易棚子里等,有的就在渔船上支好锅,烧好水,一捕捞到鮰鱼立即下锅,真正的活水煮活鱼,那味道是餐馆里无法比的。有人说,在那些地方吃鮰鱼,食客有两个部位不能歇,第一,手不能歇,要不停地赶苍蝇;第二,嘴不能歇,要不停地说话,要不然,嘴巴就会被富含胶质的汤粘住了。
据说,鲥鱼在明朝,尤其受到上层女士的喜爱,因为鲥鱼的鱼鳞还有一个特殊的功效——美容。它的作用就相当于现代的遮瑕膏,那些脸上有麻子的贵妇、小姐就用鲥鱼的鱼鳞贴在脸蛋上作“花子”以掩盖麻子。就是不知道,天热的时候还有没有人敢使用,那味道,可不是一般的令人难闻。
康熙常下江南,原来是为了到南京大行宫吃鲥鱼
明代以后,鲥鱼被规定为南京应天府上贡贡品。清明时入贡,选肥美者,陆路用快马,水路用水船。“白日风尘驰驿站,炎天冰雪护江船”描绘的就是当时往京城送鲥鱼的情景,为了送鲥鱼,三千里水道要送三天。入清以后,进贡规模更为扩大,在南京设有专门的冰窖,每三十里立一站,白天悬旗,晚上悬灯,做飞速传递。送鱼人在途中不准吃饭,只吃蛋、酒和冰水,三千里路,要求三日之内送到。
鲥鱼进贡,为时两百余年,至康熙二十二年之后方被废除。原因是康熙二十二年,当时的山东按察司参议张能麟写了一篇很著名的《代请停供鲥鱼疏》。张能麟此疏历数进贡鲥鱼劳民伤财、民怨四起,写得情真意切,开明的康熙皇帝见疏后,真的下令“永免进贡”,从此结束了鲥贡。可是,据说吃过鲥鱼的康熙仍对鲥鱼念念不忘,因此时常下江南,查查民情,吃吃鲥鱼。康熙最爱去吃鲥鱼的地方就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的江南织造府。曹寅本人非常喜欢吃“清蒸鲥鱼”,且善于烹饪,他就是用这道菜来招待康熙皇帝的。
苏洪泉告诉记者,据说在民国时期,渔民捕捞鲥鱼,第一网里两条最大最肥的要挑出来,第一条送给陈果夫,第二条给蒋介石。陈果夫和蒋介石也不是白拿的,他们首先要付鱼钱,价格还要高于市场价,其次,他们还要回赠渔民两条糕,寓意步步高升。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作者:
张荣是 钟寅
编辑:
蔡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