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不了的故国文化
由此我想到,从1895年到1945年,整整50年,台湾都处在日本人的统治下—半个世纪,最起码三四代人了吧,都在日本的殖民教育中长大,然而,中华文化在台岛不绝如线,靠的是什么?以前我对此难以理解。这次,当我踏上嘉南平原,看到那些黑面妈、白面妈,看到那些刘关张,那些“忠”、“孝”、“节”、“义”巨幅大字,心里不时地漾起一波波暖流:有这些在,还怕故国文化会断根吗?
无疑,台湾的民间信仰不止有妈祖。在嘉南平原,我们每走过一段,就会看见一座庙宇。其外表特别显眼,用的都是黄色砖瓦,传统的大屋顶样式,装饰特别华丽,一片金璧辉煌,其体量远较一般建筑高大。在其周围,坐落着一些普通民居。显然,这些聚落都是以庙宇为中心进行布局的。廖幼华教授说,这些村子里的居民每年都要给庙里交份子钱,以此建立起一种地域归属。无论移民、土著,一视同仁。这在笔者的地理经验中是很新鲜的。
1933年,日本地理学者富田芳郎曾著文指出,台湾汉人的传统聚落,南部多集村,北部多散村;其形成因素南部多血缘性,北部多地缘性。我们在对嘉南平原的观察中,确实很少发现散村;其形成因素未及考察,但以给庙宇凑份子钱的风俗来看,即使是按血缘组织起来的村落,焉能说它不同时也是一种地缘性组织呢?
民间信仰重要,但还只是一个方面。它从清代以来一脉相承,无怪乎更重要的一些文化设施也都巍然屹立。这方面,我想最有标志意义的恐怕无过于台南孔庙了。它始建于明永历年间(1665),为全台首学,康熙二十四年(1685)改建为台湾府学,包括大成殿、明伦堂、泮池等一应设施。在正殿即主祀至圣先师的大成殿中,清朝诸帝的钦赐御匾赫然俱在。
说来惭愧,读了几十年圣贤书,竟还是第一次进真正的孔庙。小时候发蒙,也算由先伯父主持行了一个仪式—在一个“开”日,跟着他认写在一张红纸上的字—其时“文革”尚未结束,这一切只能在一间暗屋里进行,红纸上写的是语录,当然更不可能有拜孔夫子之事。上学不久,赶上“批林批孔”,成天“孔老二”、“臭老九”不离口,“师道尊严”也成了罪过,哪里还有半点对“先师”的敬意。之后虽然崇尚科学、提倡文化,孔子挨批是不会了,但他老人家的地位,一直在不清不楚之间。
伫立在“至圣先师”的牌位前,看着空中“万世师表”、“斯文在兹”两块御匾,我心中百感交集。人为什么要读书?读了书以后该怎么样?这一系列问题萦绕在心间,迄今挥之不去。
倒是廖幼华教授在那次考察中说的一个警句让我一直记忆犹新。她说:“我们一定要让学生知道,人世间有一种品德,叫厚道。”我不知这句话在我的生活中是否能适用。我只能说,我会尽管去试,希望它有用。
作者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张伟然)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作者:
张伟然
编辑:
梁昌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