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有鱼也有米
在房址的边上,有大量的灰坑,这些灰坑按用途可分为窖穴和废弃物坑两大类,一类是堆放垃圾的,另外一类就是窖穴。“窖穴发现较多,呈环形有规律地分布于房址周围,多为规整的深坑,典型者有长方形和长方形一侧带有台阶两种,在这些深坑的周围往往配置有1~2个小方形浅坑,别具特色。其中不少坑底发现有鱼蚌类遗骸,推测它们原来可能用于暂时放养鱼类或螺蚌,以便于捕捞食用,反映了薛城遗址先民依湖而居、以渔为主的经济生活形态。”王志高说,当年他们发现了很多鱼骨架,这些鱼骨架非常大,可以想见6000多年前的鱼都非常庞大。
除了鱼之外,6000多年前的先民们已经吃上了稻米。“考古专家们从遗址探方以西贝壳层中采集到了贝壳、螺壳样品,经南京大学生物与科学技术系鉴定分别为淡水蚬科蚬壳与田螺科环棱螺属钢锈环棱螺。从遗址居住层取样对植物硅酸体鉴定,黄色生土层有指示暖湿环境的水稻,芦苇等植硅石,说明生土层堆积过程中有短期波动变暖或黄土堆积之后为一较长时期的暖湿环境,从遗址下层壁面采集的地层样品分析,尤其较多水稻植物硅石的发现,说明早在6000年左右的先民们已在进行水稻种植。”
那么先民是如何来烧食物的呢?王志高说,和现代人不同的是,6000多年前的灶都是在房子外面的。专家们在房址之外西侧发现了两个近方形小坑,其内壁及底壁均有长期火烧形成的火红色硬面,一座小坑的四角还带有烟道。专家们推测它们可能是灶坑,遗址下层出土的大量鼎、平底釜等炊器原来有可能就是放置于灶坑上烧煮食物的。
葬头朝东北男女分葬
11年前,专家们在现场出土了400多件文物,分别是磨制的石器和玉器,还有野猪的骨架,除了这些就是115具骨架了。“我们在100平方米的地方发现了115具骨架,这些骨架都保存得非常完好。通过骨架分析,死者以女性居多,平均年龄在35~55岁之间。”濮阳康京说,当时没有发现夫妻合葬墓,应该是男女分开葬的,男的葬在东面,女的葬在西面,随葬品中石器、玉器形制,近似距今6000多年的南京北阴阳营文化。
“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所有的骨架都是头朝东北,脚朝西南。骨架大多都是仰面朝天的,少数趴着和侧身的。墓葬方式以就地掘土掩埋,并有叠压关系。当时每一锹下去都有骨架。”濮阳康京表示,为什么他们都朝东北呢?也许他们是东北迁徙过来的居民,所以,死了也要朝向家乡。考古专家通过骨架研究表明,当时先民们的寿命超过50多岁已经算长的了,那时候也许还有拔齿习俗及龋齿、佝偻病等病理现象,以及随葬猪的獠牙或下颌骨的特殊葬俗。至于是什么要了他们的命,“也许是自然死亡,也许是生病,都有可能。”
编辑:
梁昌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