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尊重和珍惜鲁迅手稿的原貌
2006年11月06日 16:18上海文汇报投票数: 顶一下
相关Tag

《鲁迅诗稿》有变化

鲁迅诗稿手迹的真真假假,主要反映在上鲁馆编的《鲁迅诗稿》中。《鲁迅诗稿》至今已有多少版本?这些版本的变化怎样?从中也可见鲁迅诗稿手迹真假消长的情况。

就笔者所收藏的《鲁迅诗稿》看来,它共有七种版本,从上鲁馆的一些文字看来,他们认为“正式出版”的只有四种版本。

第一种是1959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上鲁馆称它是“尚欠完善”的本子,不算一个版本。其实它有书号,有定价,由新华书店发行,是正式出版物。据文操(方行)在1961年9月的《上海文学》上发表的《<鲁迅诗稿>简介》中说:《鲁迅诗稿》在1959年“印简装本一万册,迅即争售一空”。可见其影响。从这一版开始由陈毅题签。这版尚无前言、后记。这版收手写诗幅21幅,其中被删改者仅6幅,《题三义塔》、《报载患脑炎戏作》、《无题(万家墨面)》等名篇都是原幅,不像后来的版本被删改得厉害。另收剪贴自日记、文稿者和鲁迅随手写示许寿裳的单页共13幅。

第二种是1960年由上海博物馆代印的线装本。文操在上述同一文章中说:1960年5月间,“上海鲁迅纪念馆即将增辑本印成样本,分发有关方面,以广泛征求意见”。从这一版开始有郭沫若序,有后记。

第三种是1961年9月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上鲁馆称它为“初版”。收手写诗幅25幅,其中被删改者17幅。另收剪贴自日记、文稿和随手写给许寿裳的单页14幅。还收入抄录古代诗文的字幅19幅,其中被删改者14幅。有新写的后记。

第四种是1976年8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它同样署“上海鲁迅纪念馆编辑”。大概由于“文革”中出版,后来的上鲁馆却不将它计入版本数目。该版不知何故除去了郭沫若序。《后记》中说:“这些诗稿是非常珍贵的文物。现照原样影印,题款一仍其旧,以保持墨迹的完整。”果然该版所收诗幅、文幅被删改者,比前一版要少得多。所收手写诗幅40幅(比1961年版多收15幅),其中被删改者3幅。《题<芥子园画谱>赠许广平》为该版新收,原有长跋(见图八),而长跋恰恰被删去(见图九),不知是什么原因。另收取自日记、文稿和随手写给许寿裳的单页15幅。收抄录古代诗文的字幅21幅,被删改者2幅。从此版开始收入鲁迅新诗稿5首。

第五种是1981年9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是上鲁馆所说的“二版”。该版收手写诗幅40幅,其中被删改者2幅。另收取自文稿和随手写给许寿裳的单页15幅。收抄录古代诗文的字幅23幅,没有被删改者。收新诗稿5首。

第六种1991年8月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是上鲁馆所说的“三版”。该版收手写诗幅44幅,其中被删改者1幅。另收取自文稿和随手写给许寿裳的单页15幅。收抄录古代诗文的字幅25幅,未见删改。收新诗稿5首。

第七种是1998年1月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是上鲁馆所说的“四版”。该版收手写诗幅44幅,其中被删改者1幅。这幅就是《赠人二首》之一。此原幅是鲁迅书写后送日本友人森八清八的,至今没有发现。后鲁迅将此诗写赠梁得所,梁将它影印发表于《小说》半月刊,诗幅上有“赠人”两字。后曹聚仁将此诗幅印在他所编的《鲁迅先生轶事》一书封面上,删去了“赠人”两字。此事陈子善先生早在1988年10月的《鲁迅研究动态》上撰文指出过,但《鲁迅诗稿》编者一直未查核改正。该版另收取由文稿和随手写给许寿裳的单页15幅。收抄录古代诗文字幅27幅。收新诗稿5幅。

出于种种动机,对鲁迅手写的诗稿作种种删改,都是对鲁迅手稿的作假。从1959年起,快半个世纪了,《鲁迅诗稿》出版了七种版次,印了十几个印次,作假的情况已逐版减少,但至今还没有一版不经删改、不被作假的《鲁迅诗稿》。真是“无假不成书啊”!很希望有一本没有作假的全部真幅(包括真幅照片)影印的《鲁迅诗稿》,能早日问世!

出版文物应规范

鲁迅诗稿手迹,是我国的一级文物,它的完整性是受到法律保护的。把它们按原稿影印出版,是为了使人们能得到艺术欣赏的机会,使人们能多角度地认识鲁迅、走近鲁迅、学习鲁迅、研究鲁迅。在鲁迅诗稿的影印件上剪剪贴贴、弄虚作假,主要发生在上世纪的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由于没有做好善后工作,以至至今延续不绝。

鲁迅诗稿手迹按原貌影印出版时,还应规范地写好有关说明,以使世人了解这些手稿的来龙去脉。过去写的有关说明,是很不规范的。例如,《鲁迅诗稿》各版的《后记》,都有一些扑朔迷离的文字。1961年版的《鲁迅诗稿》中就有这样一段话:“鲁迅先生这些极其珍贵的手迹,现分藏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及本馆,其中间有从《鲁迅日记》辑出或为许广平同志访日时所携归的原件照片。”这里含糊了不少内容:到底具体的哪几幅诗稿藏于鲁博馆?哪几幅藏于上鲁馆?哪些幅据原幅制版,哪些幅据照片制版?留在日本的原幅的照片都是许广平“携归”的吗?不是还有日本友人直接送给两馆的吗?据说日本有关人士曾将在日本的鲁迅诗幅摄成一批照片,交我国“对外文委”转鲁博馆,林林先生曾有文章提到过此事,何以不予关注?许广平从日本“携归”还有原件,何以只提照片?等等。那么,为什么《鲁迅诗稿》每版的《后记》(1961年征求意见版的《后记》除外),都有一些含糊不清的措词呢?我想不外乎两个原因:l、“弄虚作假”和“含糊不清”是互为因果的;2、《后记》执笔者也不清楚某些真情,只好写得含糊其词。

如果出版全部真幅影印的《鲁迅诗稿》,我对其《后记》的写法有几点建议:1、应对诗稿手迹一幅一幅的写说明;2、如是原幅影印的,就说明原幅现存何处,其大小尺寸。如能连带说明系何时何地何人捐赠,或何时何地何单位调拨(《自嘲》原幅就是调拨到鲁博馆的),或何时何地向何人购买,那当然更好;3、如据原件照片影印,应说明原件现在何处,照片怎样得来;4、如系取自报刊,应说明何时何地何报刊;5、如系鲁迅随手写给许寿裳的单片,也应逐片说明;6、有的诗幅有破损,如《赠画师》,应说明原幅存于何处,原幅大小尺寸,系原幅破损还是照片破损,从何得来;7、取自《鲁迅日记》手稿本的文字剪贴而成的“诗幅”,1981年版起已删去,是好事;取自文稿的相关文字剪贴而成的“诗幅”也应删去。《鲁迅手稿全集》已出版,读者已能看得到相关文字。此事并在《后记》中说明。这样写《后记》,会不会篇幅太长呢?不会。1998年版将四个版本的《后记》都附印在后面,长达13页,不少内容重复,含糊的地方仍含糊。如规范地写一篇《后记》,6页7页的篇幅也就够了。

要写好规范的说明,必须先有规范的档案。鲁迅的每件文物,包括每幅诗稿手迹,其来龙去脉,都应有周全的档案。档案材料不能靠老专家老人员记在脑子里。老同志走了,就无人知道文物的底细了,还怎么写规范的说明呢?亡羊补牢,虽为时已晚,如奋力直追,大概还来得及吧!

2006年9月于上海


« 前一页12后一页 »

作者: 倪墨炎   编辑: hunan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TAG:

    (*添加多个TAG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