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湖北的饮食生活:辣椒与革命
2006年11月03日 11:21
相关Tag

“豆皮是湖北风味,要保持下去”

老通城酒楼83岁的“豆皮大王”曾延林师傅接受笔者采访时介绍说,豆皮是湖北江汉平原上的传统食品。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要摊好些豆丝,来了客人后,配上腊肉、鸡蛋煮着吃。


解放前,曾延林和他的师兄、“豆皮大王”高金安,在总结武汉肉丁工艺基础上,创新出三鲜豆皮做法。老通城是1929年开业的老字号,1946年该店老板打出“豆皮大王”的旗号。

建国后,曾延林师傅的一个最大心愿就是见见毛主席,请他老人家尝尝自己亲手做的豆皮,以表达对新中国人民翻身作主人的感激之情。回忆起1958年4月3日,毛主席到老通城分店吃豆皮的情景,曾延林师傅心潮起伏:“那时我很激动,见他老人家一面不容易,怎么也说不出话来,就祝他老人家健康。”

曾师傅说:4月2日晚上先接他到东湖宾馆。第二天毛主席的警卫员又过来交代说:“师傅,首长今天有客人,请弄点好豆皮。”原先准备在汉口大智路老通城本店吃的,但担心人太多临时改在惠济路的老通城分店。东湖宾馆曾给毛主席开专车的易永喜老人说,那天车开得快,20分钟就从东湖宾馆开到汉口,傍晚7点就到了。当时店门前有很多接送人的三轮车,为了主席的安全,每来一辆三轮车,就请武汉市委的一名干部坐上去离开。

曾延林师傅回忆说,主席下车后,先到厨房和各位师傅谈话,之后才去用饭。事前警卫人员告诉说,不要放蛋黄,只放些蛋清做豆皮。配的馅是在东湖接待处准备好的,绿豆和米浆是现做的。当时主席一人吃了一大盘子,足有3两,并告诉随行人员:“你们都吃完,不准浪费。”主席边吃边说:“豆皮是湖北的风味,要保持下去。”据老通城酒楼汪忠心经理介绍,1958年以前,老通城豆皮仅有“三鲜豆皮”、“特色豆皮”、“蛋光豆皮”3个品种,在毛主席指示精神鼓舞下,目前已发展为豆皮系列,共有十几个品种。1989年,三鲜豆皮曾获部优金鼎奖,深受海内外人士喜爱。

毛泽东食谱录

建国后,毛泽东主席曾多次到湖北视察,从1953年到1974年,几乎每年都到湖北来一次。东湖宾馆王云卿、喻可庆、陈昌根等师傅回忆说,主席的饮食非常简单。除招待过几次外宾外,从不请客人吃饭。

他们还回忆说,主席的饮食,早餐一般吃油条、豆皮、米粉之类。由于他习惯在夜里办公,早上起得晚,早饭通常在8点到10点钟吃。中餐和晚餐则没有固定的时间,菜式也大体一样,基本上是四菜一汤。所谓四菜一汤,用的都是小碟子小碗,量很少。主食就是米饭,搭些红薯、红豆、小米等杂粮,每顿不过一两饭,以后年纪大了,吃不到六钱。蔬菜都是因时制宜,有什么吃什么,通常吃的菜就是些冬旱菜、豆芽、番茄、茄子等。每餐荤素搭配。主席喜欢吃肥肉,烧肉就做三四块,蒸肉也做两三块。吃鱼也是普通的鲢、草、鳊。鲢鱼去头去尾,吃中间一段,鱼头用来做汤。有一种不起眼的鱼,老百姓叫船钉鱼,寸把长,长在小河汊里,主席很喜欢吃,冬天有时做点红烧狗肉。青菜每顿都有,荤菜每周几次,不一定顿顿有。

老师傅们说,主席饮食很节约,吃剩的东西从不准倒掉,要留在下顿吃。在东湖宾馆时,每天结一次账,自己付伙食费。平时偶尔喝点酒,装酒的杯子不过装两三钱,每次抿一小口,一瓶酒很长时间喝不完。酒瓶喝空了,不准扔掉,都收集起来,作为伙食费的凭据。

主席还很注意食疗保健,从来不服用卫生部及医护人员配发给他的一些保健药品,而对姜汤则情有独钟。有一次,主席在武昌东湖患了感冒,他不找医护人员,却要厨房工作人员煎生姜汤。他说:“生姜汤是治感冒的特效药,灵得很哩。大革命时期,农讲所的学员到汉口参加群众大会,返校途中突遇大雨,身上的衣服都淋透了,食堂里为他们熬了热腾腾的生姜汤,大家喝了,都没事了,真有特效呢。”主席还说,“生姜是个好东西,中国自古就有‘男儿百日不离姜’之说哩。”也许,年近70岁的毛主席一直不怎么生病的原因就在于此。

毛主席在湖北,饭后一般都是要散散步的;和身边人员拉拉家常,问寒问暖。

一次,主席还问工作人员是哪里人?有的回答:“上海”、“青海”,有的回答:“洪湖”、“湖北”。主席风趣地说:“我也是一湖,湖南人,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目的走到一起来了。”主席把大家逗乐了。一位工作人员大声说:“我们的目的是为主席服务。”主席说:“你们为我服务,我要为你们服务,我们大家都要为人民服务。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作者: 陈远发   编辑: hunan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TAG:

    (*添加多个TAG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