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书写历史:为被错杀的红军将领立传
2009年01月29日 10:3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打印

过去我们常说,我们党的肃反扩大化,是受苏联大规模肃反的影响。但是看过大量历史档案之后,我们发觉,苏联的大规模肃反是1934年以后才开始的,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李可夫等都是在1934年以后才被错杀的,苏联元帅图哈切夫斯基等高级将领被错杀,更晚几年。而我们的反AB团,早在1930年就开始了。上述被错杀的25位高级将领,有22人都是在1933年以前被错杀的。而且我们搞的肃反,不是共产国际或苏联的指示,是我们自己提出来的。共产国际远东局军事负责人盖利斯,在1930年12月3日的一封信中转述了毛泽东1930年10月14日写的一封信的内容:“他在这封信中谈到了江西党组织的危机,秘密的反革命半恐怖主义组织‘AB团’成员不仅钻进了基层组织,而且还钻进了党的领导机关,党组织处在富农、地主和豪绅的影响之下,依靠地方力量来改善党组织是极其困难的,应该从上海派人去。”从共产国际档案中还能看到:1930年6月江西省委举行第二次全会时,“没有讲加强苏区,而是讲占领大城市。毛反对这个路线。他就此写信给全会,证实这个路线是错误的。他建议首先清除苏区的一切反革命组织,并且建议吸收广大农民群众参与这些事。他说,现在去大城市,会使现有的根据地变得不巩固。”

有一次,萧克同志向我们讲述他亲历反AB团斗争的情况。他指着桌上的一个茶杯说,如果这桌上有一个茶杯,你说成十个,可以说是扩大化;如果一个也没有,是什么扩大化?他叮嘱我们,要好好写一写那些被错杀的同志,让后人永远不要忘记用这些同志的生命换取的历史教训。

编完《中国大百科全书》后,我们又继续编《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我军人物收入的范围更宽了。我们拟定了一个名单,送给各有关领导同志征求意见。洪学智看到名单后,特地打电话要我到他的办公室。他着重介绍了1923年入团、1924年入党,从苏联学习回国后曾任红四方面军参谋长的李特,和曾任川陕苏区政府与军委秘书长、红五军政委的黄超的情况。他们两人都参加了西路军的艰苦作战,到达了新疆,但不久即失踪,若干年后人们才知道他们是被错杀的。洪学智认为应当把这两位烈士收入《中国军事百科全书》之中。后来,经中央军委批准,正式发了平反文件,李特和黄超载入了《中国军事百科全书》之中。

客观书写历史的进步与局限

由于“左”的思想影响,长期以来,在历史著作中,对许多人物和事件的评述,存在很大的片面性。例如,对伟大的人物不能说缺点、错误,对有错误、有问题的人物不能说好话,几乎成为惯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下,史学界的同志都力图在这方面有所进步,总的看进步不少,但阻力也不小。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中,《毛泽东》是特长条,全文7000多字。其中要不要写他的错误,意见很不一致。当时“文革”结束不久,中央在若干历史问题决议中也写了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多数同志认为应当写到条目中。但是也有不少同志反对。最后经过胡乔木亲自动手修改,保留了75个字,即:“1966年,错误地发动‘文化大革命’,这场‘革命’又被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所利用,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人民解放军在这场浩劫中也受到严重损害。”接着说明:“他对中国革命建立的不可磨灭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著名的十六字诀,过去一直说是毛泽东的创造。在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时,撰写《朱德》条目的中央文献研究室《朱德》组组长陈友群等同志,有根有椐地提出,朱德1925年在苏联学习时就提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必要时拖队伍上山”的战法,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总结出十六字诀。《毛泽东》组也拿出老同志的回忆,说十六字诀是毛泽东总结出来的。经过反复讨论,最后在《毛泽东》条目中是这样写的:“在坚持井冈山斗争中,同朱德等总结游击战争的经验,概括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争基本原则。”关于《毛泽东》条目的概括评语,和《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一样,也没有用“伟大”的用语,这应该说是一个进步,尽管还是有限的一步。

对于犯过错误或有问题的人物,过去一般是不收的,甚至连名字都不准出现。我看过20世纪50年代编写的一本战史,因某人犯了错误,在序列表中连他的名字都空缺了。我们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时,撇弃了过去的一些不合理的框框,列入了《林彪》、《高岗》的条目。因为他们都是人民解放军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也为革命做过贡献。但是对他们在历史上的功绩写不写,怎样写,有一些不同的意见。最早是陈云在1983年8月9日曾说过:“林彪作为四野的司令员,在当时正确的地方,我们也不必否定。”我们按照这种精神写出《林彪》条目的初稿后,与其他一些重要条目一起,送给一些老同志征求意见。

黄克诚看了《林彪》条目释文后,叫秘书打电话,说要当面找我们谈一谈。1985年2月21日,我与周之同、姚夫同志一起到了玉泉山,黄老亲切地接见了我们。他说:“你们写人物志,要学习司马迁,他在史记中写了一大群历史人物。你们现在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用历史学者的态度,去评价历史人物。不要用过去党内斗争中开斗争会的那种过火的语言,揪出一个人就把他的历史功绩一笔勾销了。不能只看一面,要看两面,要全面地观察,做出全面的评价,写出历史的真面貌。……林彪死了十几年了,对他也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写他的历史。……他在历史上对党和军队的发展、战斗力的提高,起过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后来他对党、国家和军队的严重破坏,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黄老还逐段逐段地谈了他的意见。

黄老的意见给我们很多启发,我们努力按他说的精神去写历史人物。但是,我们也深深感到,司马迁不是那么好学的,真正做到全面的观察,做出全面的评价绝非易事。首先要有敢于打破种种局限,敢于直面历史的勇气,还需要有允许全面观察、全面评价的氛围。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回顾走过的历程,我以为距真正达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要求,依然任重而道远。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史学领域拨乱反正取得的成果很多,就是在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中解决的疑难问题也不少。例如为西路军正名和关于“密电”的争论,其过程更为曲折和复杂,由于篇幅所限,在此文中从略。(李维民/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副部长)

<< 前一页1234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李维民   编辑: 梁昌军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