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其大意境来看,“反修”的时代意识显著而协调地构成该诗的另一主调,这具体落实在中间两联上。事实上也是,进入上世纪60年代以后,“反帝反修”尤其是“反修”构成了毛泽东赋诗时思想乐章的主旋律。仅从《卜算子·咏梅》(1961年12月)、《七律·冬云》(1962年12月26日)、《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1963年1月9日)以及手书并能背诵的叶剑英在大连棒棰岛所赋的主题为反“苏修”的《七律·远望》(1965年)等诗词中,便可直接看到此期毛泽东的中心意识是如何“反修防修”,使中国不改变颜色。值1963年罗荣桓病逝时,毛泽东为悼念老战友,悲悲切切地写就这首吊诗,于是使吊哀意识与“反修”的忧患政治意识揉为一体,使其具有一种别出一格的哀伤格调。
“战锦”不能理解为“攻打锦州”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是正确理解全诗的关键句,而句中的“锦”字最为重要。将“战锦”理解为“攻打锦州”并进而推出林彪反对毛泽东的战略决策,是从误解一字导致误解全诗。历史事实是,林彪作为辽沈战场前线的最高指挥官,他有权根据敌情变化配置和使用兵力,安排实施各个战役,尽管他要请示中央军委。而中央军委与前线指挥官在军事决策上出现差异或发生反复属正常现象,毛泽东决不会在1963年写诗吊罗荣桓时又特意提及此问题。
从诗的格律看,若“战锦”指“攻打锦州”,则与“长征”不对仗。长征是名词,战锦是动宾结构;长征是举世瞩目的伟大历史事件,是军事史上的奇迹,而战锦只不过是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之一的辽沈战役中的一个较重要的战役。而如果把战锦理解为靠武装斗争得来的锦绣江山,那它就完全与长征对仗了,并且还是胜对。故只能把战锦理解为毛泽东喻指用枪杆子打下的锦绣江山,除此以外不能有别的解释。古时用锦类织物奖赏沙场有功将士,有大功者朝廷还赐给锦衣、锦带等,加官封侯。古诗亦有云:“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因之,也可以视毛泽东诗中的“战锦方为大问题”句是在用典,提醒全党防止革命胜利后骄傲、享乐情绪的产生,避免党走上“修正主义的道路”。
相关新闻
编辑:
梁昌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