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历史 > 历史研究 > 正文 |
|
奥斯曼帝国军队用巨炮攻陷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1453年4月,穆罕穆德的军队也随之抵达,约有8000人。穆罕穆德二世首先派遣一队工兵砍掉了城外的果园,好为大炮射击提供良好的视野;再命令另外的工兵顺着城墙挖出了一条长度与之相当,但是距离城墙有250码的壕沟,并垒起土墙,用来保护大炮。
穆罕穆德二世将10余门普通大炮沿着城墙摆开,将炮口指向那些易于攻击的地方。奥巴制造的超级巨炮,被安放在穆罕穆德二世的营帐之前。一些小型炮分布在巨炮周围,组成一个炮阵。周围是可以发射200磅石弹的小炮,中间则是发射1500磅大石的巨炮。土耳其的炮手们将这种炮阵称为“巨熊与幼兽”。
舰队穿越黑海为这些大炮运来大量的石弹。大炮还需要大量的硝石,庞大的工程人员队伍负责巨型大炮的填装、发射和炮位上的维修。
1453年4月12日,大炮的引信被点燃,世界上首次火炮大战拉开了帷幕。
炮弹飞射到城墙上,其巨大破坏力就顿时显现出来,“它完全摧毁了部分城墙。”一个目击者说,“有时是城墙的一部分,有时轰击到市区,有时又是雕楼或者栅栏,反正在这种大炮的轰击下城墙上没有哪一处足够坚固。”
这个帮助君士坦丁堡抵御外敌千年的城墙就这样一点点地被拆掉。
从超级大炮中发射出来的巨弹,还飞越差不多一英里远,轰击到城市的中心,炮弹的碎片射向民房和教堂,割草般摧毁着生命。根据目击者的回忆,方圆2英里的土地似乎都在震动,就连港湾中停泊的大型木船也能感到爆炸后的摇晃。
炮击带给守军心理上的震撼,远远大于他们实际所受到的伤害。大炮齐射所带起的噪音与震动,浓密的烟雾,不知何处飞来的炮弹碎片的打击,无一不让守军惊慌失措。对城市中的居民来说,似乎更是如此,人们从自己的居所中跑出来,整个城市一片混乱。
守军则尝试各种方式来减轻炮弹带来的震动,在墙外侧浇注石灰,在墙体的裂缝中填补进大捆的羊毛、皮革,乃至珍贵的织锦。但这些措施的效果却微乎其微。守军同样也尝试用他们仅有的几门大炮来打翻城外的巨炮,但他们的硝石短缺,发射不了几下便没了弹药,城外土耳其军队的栅栏又有效地防御了城中射出的炮弹。更糟糕的是,君士坦丁堡的城墙和墙上的高塔并不适合作炮台,城墙与高塔没有足够的宽度来缓冲大炮发射所引发的后座力。守军的大炮“给城墙带来更多的震动,造成的破坏比敌人带来的更大。”
守军最大的大炮很快炸膛了。这更让他们震怒,守军将炮手处死,但他们不明白,坚固的城墙已不再适应这种新的战争模式。
穆罕穆德二世的策略正是消耗守军的防御工事,磨损敌人的士气。他想通过炮兵打开君士坦丁堡城墙的缺口,然后步兵突入城内发起总攻。
“炮击不分昼夜地进行着,冲击与爆炸让我们一刻都无法放松,炮弹随时都有可能落在头上,”一个守军如是说,“穆罕穆德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轻易地夺取这座城市,他想要用重炮的轰击来炸死我们,让我们精疲力竭,让我们在这种猛烈的攻击下没有喘息的时间。”
4月18日,穆罕穆德二世觉得他的炮队已经在墙上轰出了足够大的口子,可以让士兵上去发动总攻了。但士兵的攻势并没有奏效,反而折损了不少士兵。于是他让炮队继续轰击。这是加农炮第一次在战场上作持续烈度和轰击。
对守军而言,这种不断的循环轰击,不断的进攻与维修,让他们疲惫无比,正如一个守军所记录的那样,“陆地与海上都没有什么事情发生,除了那些对于城墙的持续炮击……在5月13号,一小队土耳其士兵登上城墙与我们发生了小规模冲突,但一整天也并没有什么重大事件,除了那些对城墙持续不断的炮击。”
持续了一个多月的炮击慢慢摧毁了守军的精力与士气。到5月28号,大炮已经连续鸣叫了47天,用去了55000磅黑火药,发射出大约5000发炮弹,一共在城墙上轰开了9个大洞,粉碎了所有前线防御。
时机已经来临,1453年5月29日,穆罕默德二世下令发起总攻。凌晨1点30分,土耳其的士兵在4英里长的战线上对敌人发起冲击。背后大炮依然在怒吼,无数的炮弹射向城墙。
几个小时的激烈战斗后,在加农炮激起的烟尘中,土耳其人冲入了君士坦丁堡。城市被烧毁,屠杀进行了好几个小时。拜占庭的首都被摧毁了。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过时的中世纪高墙厚壁防御技术的末路,宣告了一种新战争模式的到来。
编辑:
李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