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鲁迅发生直接冲突的“几个教授”,有从北京来的教授,还有原来厦门大学的教授。当时厦门大学国学院里有几个“现代评论”派的人物,是刚从北京来厦门任教的,公开宣称只佩服胡适、陈西滢,代表人物就是原北京大学的顾颉刚。还有一个就是在北京当过女师大教务处和总务处秘书、充任林语堂秘书的黄坚。在北京时这些人就与鲁迅矛盾重重。林语堂是福建龙溪人,热心为乡梓服务,在厦门大学工作相当勤勉,鲁迅来厦门大学就是经林语堂介绍的,二人的关系还是相当融洽的。鲁迅对于林语堂信任黄坚这类小人,又和顾颉刚等人来往密切,曾表示过强烈不满。所以,现在关于鲁迅离开厦门大学的原因,有人说是鲁迅和林语堂不和导致,看来有误。
这几个教授和林文庆结成了赶鲁迅同盟,鲁迅在给许广平的信中说“当局者的性质,也与此辈相合”,骂他们“正如明朝的太监,可以倚靠权势,胡作非为”。在林文庆的暗示下,这几个教授对鲁迅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有一天,黄坚突然闯进鲁迅的宿舍,满脸假笑,对鲁迅说什么“昨天吴教授的少爷已到,需要从这里搬走两个椅子”,说着就伙同来人动手搬椅子。
见状,鲁迅十分愤怒,并厉声道:“倘若他的孙少爷也到,我就得坐在楼板上么?”
黄坚听后,哑口无言,神情尴尬地放下椅子溜走了。事后他攻击鲁迅“又发名士脾气了”!鲁迅听到后,提出诘问:“难道厦门的‘天条’,只有名士才能多一个椅子?”
没几天,国学院要开古物展览会,要求鲁迅将他收藏的碑碣拓片拿去陈列。鲁迅就着手准备,但他只有一张小方桌,许多展品只好摊在地上,他伏在地上,一一选出。拿去陈列时,黄坚不叫工友协助,高处须要桌上放一椅子,由鲁迅站上去悬挂展品,孙伏园看着过意不去,来帮助陈列,可中途,黄坚又将孙伏园叫走,鲁迅对此极为不满。
原来厦门大学教授是以厦大教务长兼理科部主任、厦大的实力派刘树杞为代表,因为“半个北大”的名教授来到厦大,新教授的风光很快就让原来厦大的教授们在心理失去了平衡。厦大是靠理科起家的,经费、校舍资源等各项政策都向理科倾斜,国学院兴起后,分去近一半的研究经费,让刘树杞等人难以忍受。于是,刘树杞就利用自己掌管财政之便,在校长林文庆的秘密授意下,向鲁迅发难,几次逼鲁迅搬家,最后一次,居然让鲁迅搬到了厦大的地下室居住。鲁迅的屋子里原来有两个灯泡,刘树杞说要节约电费,非得让人摘下一个不行,这件事情把鲁迅气得够呛。
苦闷中的鲁迅与远在广州的许广平频繁通信,诉说心中的压抑、愤懑。在厦门的4个月中,与许广平的通信就有84封之多。据此,有些学者抛开实事的真相,说鲁迅离开厦门大学的原因是与许广平的爱情有关。这是十分完美的一个解释,让厦门大学不失体面,又为鲁迅的故事增加了许多情节。
鲁迅忍无可忍,终于决定离开厦大,他在给许广平的信中说:“我是不与此辈共事的。”还说,“我本想做点事,现在看来,恐怕是不行的,能否到一年,也很难说。”
厦大的学生听说鲁迅被赶走了,发起了学潮,强烈要求驱逐刘树杞。校长林文庆一面假意设宴挽留鲁迅,一面又背后造谣说鲁迅“并非预备在厦门教书的”,是来厦门大学“捣乱”的,是一位“放火者”。
1927年1月15日午后,鲁迅在许多教师、学生的陪伴下登上了一艘小船,离开了厦门大学。与鲁迅同行的还有三名厦门大学广东籍的学生,他们佩服鲁迅的学问,决定放弃就读的厦门大学转入鲁迅即将要教书的学校中山大学。路途中厦门大学还派出了一个学生,探听鲁迅的消息,鲁迅通知三名同行的广东籍学生,让他们注意防范,最后这个学生一无所获。
鲁迅在厦门三个多月里,厦门大学给了鲁迅高薪,还有排挤、打击。1952年10月,鲁迅在厦门大学的住处集美楼被辟为鲁迅纪念馆,这是国内五个鲁迅纪念馆中唯一设置在高校里的纪念馆。如今在厦门大学校园里,鲁迅的身影无所不在,不但有鲁迅纪念馆,还有鲁迅的花岗岩塑像、鲁迅广场,校门上、校徽上的“厦门大学”是鲁迅的墨迹,信封上、证书上的“厦门大学”也是鲁迅的手书。鲁迅带给厦门大学的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厦门大学校史上的一段荣耀,是厦门大学对外宣传自己的一块金字招牌。这或许是鲁迅不曾想到的,也是林文庆及“几个教授”不曾想到的。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作者:
苗体君 窦春芳
编辑:
梁昌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