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厦门大学得罪校长:只准用一个灯泡
2009年07月16日 10:05文史精华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鲁迅1926年在厦门任教三个多月,三个多月里,厦大给了鲁迅高薪的同时,还有排挤和打击。在校长林文庆的秘密授意下,与鲁迅有直接冲突的几个教授逼鲁迅搬家,鲁迅被赶到厦大的地下室居住,屋里原有两个灯泡,还非得摘下一个不行。《文史精华》刊载作者苗体君和窦春芳的文章,拨开历史迷雾,揭开鲁迅与厦门大学的是是非非,以下为原文:

关于鲁迅与厦门与厦门大学,有许多问题至今搞不清楚。笔者试着拨开层层历史迷雾,还原真相。

鲁迅为何离开北京赴厦门大学任教

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兴起学潮,鲁迅和一些学生一样,被列入黑名单,鲁迅在亲友和学生们的敦劝下离家避难。从1926年3月底到5月初,鲁迅住在山本医院、德国医院,但他仍然坚持到女师大、北大等校讲课十多次。在避难期间,除到校上课,鲁迅始终坚持写作,《朝花夕拾》中的一些篇目就是这时写出来的。从7月6日到8月13日,鲁迅还同友人一道翻译了荷兰童话小说《小约翰》。

过去多数书刊都讲鲁迅是受段祺瑞政府的迫害离开北京南下厦门的,说反动军阀统治下的北京杀机四伏,政治形势一天天险恶,鲁迅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事实上,在鲁迅到厦门之前,段祺瑞政府已经垮台,鲁迅在北京还是比较自由的。因此可以说,政治因素不是迫使他南下的原因。

近年还有学者提出鲁迅南下厦门,与许广平南下广州有很大的关系,换言之,爱情是让鲁迅选择厦门的一个重要因素。事实上,鲁迅在同包办婚姻的妻子朱安实在没有多少共同语言、没有多少感情的情况下,一人独居在外,私生活方面仍十分严谨。据鲁迅的学生许钦文回忆,到1928年夏天,鲁迅和许广平一起游历杭州时,鲁迅对许钦文说:“钦文,你日里有什么事情,尽管跑开去做;可是夜里,一定要回到这里来睡,每天夜里一定都要到这里来,一直到我们回到上海去!”(许钦文《鲁迅日记中的我》,鲁迅博物馆选编《鲁迅回忆录?专著》下册第1316页,北京出版社1999年出版)就是同一间屋里,许钦文睡在中间那张床上,鲁迅和许广平分睡在两边的两张床上。所以鲁迅正准备南下厦门时,许广平刚好女师大毕业,经一位熟人推荐,到位于广州的广东女子师范学校任教,于是,他们便一道乘火车前往东南沿海地区了。

实际上,鲁迅离开北京赴厦门另有原因。鲁迅作为教育部的雇员,在大学兼课都是收费的,因为教育部欠薪十分严重,鲁迅曾经是索薪运动的骨干成员,索薪时还被警察打掉了一颗门牙。鲁迅在杂文《记发薪》中记述到从1926年1-7月,鲁迅只领了4次薪水190.5大洋,而历年所欠鲁迅的薪水高达9240大洋。当时的教育总长章士钊对鲁迅兼课这一做法比较宽容,也没有说什么,但后来发生了学生骚乱,鲁迅作为一个局外人站在学生联席会的一边,支持学生反对女师大女校长杨荫榆,把她赶出校长室。教育部总长章士钊出面干预,鲁迅和学生们又把章士钊当作孔家再世,要打倒他,章士钊免去了鲁迅教育部佥事职位。就这样鲁迅失业了。而此时,北京大学因为经费困难,开始拖欠教员工资,在厦门大学高薪的诱惑下,北大的一批在编教授纷纷南下厦门。7月28日,鲁迅也收到厦门大学寄来的薪水和车旅费共500大洋,抵挡不住月薪400大洋的诱惑,抱着“换一个地方生活”的想法,他接受了厦门大学林语堂的邀请。

1926年8月26日,鲁迅乘火车离开北京。8月29日清晨,列车抵达上海,鲁迅暂寓旅社,许广平则于当晚住到了她叔父许炳璈家中。在上海,鲁迅受到了上海文化界的热烈欢迎,8月30日晚间,郑振铎在清闲别墅宴请鲁迅。席间,鲁迅会见了沈雁冰,胡愈之、朱自清、叶圣陶、陈望道、夏丏尊等十多位著名人士。9月1日深夜,鲁迅登上了“新宁”号轮船,次日晨7时向厦门进发。许广平也于同日早晨8时,乘“广大”号离沪赴广州。

1926年9月4日午后,经过三天的行程,“新宁”号轮船抵达厦门,鲁迅暂住码头附近的旅馆,距厦门大学约有五公里,林语堂、孙伏园等人来接,然后从太古码头乘小舢板来到厦门大学。

鲁迅在厦门大学教书情况

厦门大学是爱国华侨陈嘉庚筹资创办的,始建于1921年,设有文、理、教、法、商、医、工7科,共24个系,有学生约400人。当时学校教职员宿舍还未建成,鲁迅暂住靠海边的生物馆三楼国学院陈列室里。

来厦门前,鲁迅曾经考虑过多次,绝不能把教书当成终生的职业,因为当时中国政治极其腐败,社会上不合理的事情太多,鲁迅认为自己会忍受不住的,所以他把教书看成是短期的“休整”,并为以后的生活积聚一点必需的钱。他与许广平上海分手时相约:准备在厦门住两年,彼此再见面。

鲁迅在厦门大学开设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小说史课,每周4节课,还兼任国学院的研究教授。本来文科的教室,一般只有十来个必修的学生听课,场面比较冷清。但鲁迅每次上课,钟声刚响,教室里早就坐满了人,后到的学生只能凭窗倚墙站着听讲。不仅文科的学生来听课,法科、理科、商科的学生也来听课,厦门大学不少年轻的教员也到场听课,还有很多校外的记者、编辑也闻风而至,场面十分壮观。因为听课的人远远超出预计的数目,讲义不够,拿不到讲义的人,上课便记笔记,下课赶紧借讲义抄。由此,众人议论说:“文科今年有生气了。”

鲁迅的课之所以特别吸引听众,是因为他态度认真,思想新鲜,史料翔实,分析透辟。鲁迅每周有两节中国文学史课程需要编写新讲义,当时的厦大这方面的图书资料严重不足,为了编好讲义,鲁迅自己设法到外地买书,向友人借书。他在给许广平的信上提到此事时说:“看看这里的旧存讲义,则我随便讲讲就很够了,但还想认真一点,编成一本较好的文学史。”为了编写讲义,鲁迅常常废寝忘食。所以上课时,他能联系时代背景分析作家作品,引证丰富的材料,深入浅出地阐明问题。听他的课的学生个个如逢甘露,即使他上课从来没有点过名,就连生病的学生也不会缺席,学生个个瞪大眼睛,竖起耳朵,生怕少听一个字。

鲁迅编的这些讲义,共分10章,从文字的起源讲到汉代的司马迁,一开始鲁迅便批判了“仓颉造字”等英雄创造历史的传统说法,认为文字创造“绵历岁时”,“且由众手”;还明确指出,“归功一圣,亦凭臆之说也”。这本讲义鲁迅先在厦门大学使用,后又在中山大学使用。讲义在鲁迅生前并没有出版过,最早收入在1938年出版的《鲁迅全集》第10卷,称《汉文学史纲要》。鲁迅本打算写一部完整的中国文学史,还购置了许多有关的书籍,并作了长期的搜集资料的工作,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全部完成。

<< 上一页1234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苗体君 窦春芳   编辑: 梁昌军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