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厦门大学得罪校长:只准用一个灯泡
2009年07月16日 10:05文史精华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鲁迅在厦大讲的中国小说史课,在校内外也同样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据当时的学生俞荻回忆:“鲁迅讲学,并不像一般‘名教授’那样,只干巴巴地一句一句地读讲义,枯燥无味地下定义。他的讲话也和他的作品那样地丰富多彩。他讲到某时代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的时候,善于引证适当的、丰富的资料来详尽地加以分析,雄辩地加以批判,说明什么应当吸取,什么应当摒弃。听他讲学,好像小学生听老师讲有趣的故事那样,唯恐时间过得太快!”

学生们不满足于只听鲁迅讲课,他们把鲁迅看成引路的导师,许多厦门本地的学生,有时星期天都不回家,留在学校里陪鲁迅,鲁迅倘若上街,他们便随同去当厦门闽南话的翻译。9月25日,鲁迅从生物馆搬到集美楼,这里是学校的图书馆,有两层楼房。夜晚,楼上空落落的,只有靠西头的第二个房子,也就是鲁迅的宿舍里,经常有学生来请教各种各样的问题,传出鲁迅与青年们亲切交谈的话语和爽朗的笑声。在鲁迅的支持和帮助下,进步学生先后成立了“泱泱社”和“鼓浪社”两个文艺团体,筹办《波艇》月刊和《鼓浪》周刊。

此外,鲁迅还给国学院研究生作专题讲演,指导研究生学习,批改他们的作业,还写下了大量的作品,完成了好几部书的编辑、校订工作。他写了5篇《旧事重提》,两篇《故事新编》、《华盖集续编的续编》、《汉文学史纲要》,还有《华盖集续集》的《小引》、《坟》的《题记》及《后记》、《〈争自由的波浪〉小引》、《〈绛洞花主〉小引》、《〈走到出版界〉的“战略”》、《新的世故》等共17万多字,这中间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两篇文章最为有名。

鲁迅对厦门及厦门大学的印象

鲁迅来到厦门大学是想干点事的,他在一封信中说:“我最初的主意,倒的确想在这里住两年。”但是,他对厦门的第一印象很不好,见富人居住的市区到处是洋房别墅、酒吧菜馆,而郊外及居民区则野草丛生、荒坟累累,鲁迅引用来过厦门的一个荷兰人的话说:“中国全国就是一个大墓场。”鲁迅曾到学校后山的丛冢中留影数张,在其中一张照片中把自己描绘为“在草木丛中,坐在一个洋灰的坟的祭桌上,像一个皇帝”,可见厦门荒坟累累的景象给鲁迅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鲁迅对厦门人的印象也不大好,说厦门“大概因为和南洋相距太近之故罢,此地实在太斤斤于银钱,‘某人多少钱一月’等等的话,谈话中常听见”。因为鲁迅“没有一点架子,也没有一点派头,也没有一点客气,衣服也随便,铺盖也随便,说话也不装腔作势”,这使得他跟一般的西装革履、衣冠楚楚的教授和学者很不同,而一些势利的厦门人只重衣冠不重人,所以鲁迅经常遭到一些厦门人的冷眼。

那时候,厦门大学给教职员发薪水,是由总务处开支票到市区的集通银行去领取,鲁迅第一次去领薪水,来到柜台前,将四百大洋支票递过去时,柜台里的人接过支票,见他一副寒酸样,手持如此高额的现金支票,顿时产生了怀疑。银行职员便提高嗓门打起官腔问:“这张现金支票是你自己的吗?”鲁迅懒得回答他,就吸了一口烟。

银行职员又问:“你这人是干什么差事的?”

鲁迅两只眼望着前方,仍不作回答,又吸了一口烟。

银行职员又再问:“你每月有这么高的薪水吗?”

鲁迅仍未回答,他望着银行职员,又狠狠地吸了一口烟。

最后,这张国币四百大洋薪水的现金支票,还是在鲁迅连吸三口烟的沉默中一分不少地兑现了。

鲁迅对厦门大学的印象也十分糟糕,在给许广平的信中讽刺地形容厦门大学,是“硬将一排洋房,摆在荒岛海边上”,“我到此快要一个月了,懒在一所三层楼上,对于各处都不大写信。这楼就在海边,日夜被海风呼呼地吹着。四周的人家不多,我所知道的最近的店铺,只有一家,卖点罐头食物和糕饼。”

谈到鲁迅离开厦门,厦门人都说和爱情有关,是因为当时许广平急切盼望鲁迅到广州去,所以鲁迅才离开厦门的,这是用以掩盖鲁迅对厦门及厦门大学印象不好的事实。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苗体君 窦春芳   编辑: 梁昌军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