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最后岁月:弥留之际低呼救中国
2009年04月14日 10:25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 】 【打印已有评论0

鲍罗庭身兼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和前苏联驻国民党代表的两重身份,孙中山又委任他为广州国民政府的高等顾问。鲍罗庭此时也以顾问的身份来到北京,他是被容许随侍在孙中山病榻前的极少数人中的一位。对于鲍罗庭最后一直在孙中山身边的情况,以前基本没有提及。但从后来汪精卫在第二次国民党代表大会的报告等文件,都提到有鲍罗庭在场。孙中山一个叫马湘的随身警卫,后来出了一本回忆录。他回忆在孙中山做手术的时候,只有4个人被允许接近孙中山。这4个人是鲍罗庭,孙中山的儿子孙科,孔祥熙和宋子文。由此可以看出前苏联在国民党中地位的重要和特殊。

2月17日,在连续使用镭锭放射治疗八九天后,孙中山的病情仍无好转。当天晚上11点,代理院长刘瑞恒,代表协和医院院方,发出《致孔庸之先生转孙中山家族暨国民党员诸君的信》。信中说:“孙先生之生存已无希望,因为镭锭其用48小时为限,而先生今用已40余小时仍无效果,故断为绝望。”接到通知,随侍在孙中山身边的人都主张改用中医治疗。孙中山说:“我正在接受西医的治疗,却偷偷的吃中药,这是不以诚实待人!”坚决主张出院以后,再服中药。2月18日,孙中山出院,迁入铁狮子胡同23号,原民国政府外交总长顾维钧的住宅。这时,孙中山身边的人都认为,医院虽然已经宣告绝望,但是仍应当采取一切方法,挽救先生的生命,于是有人推荐了中医陆仲安。陆仲安曾用黄芪治好过胡适的肾病,因而认为如果由胡适出面,孙中山可能不会过于严厉的拒绝。

大家都公推7人委员会里的李石曾,去找这几天在天津办事的胡适。胡适知道来意以后,开始还觉得推荐医生的责任太重,因而有为难的神色。到北京见到汪精卫等人,都说此时以挽救先生生命为第一考虑,而且因为先生平时对胡适很客气,再加上胡适本人又有被治愈的经验,所以由胡适去说,是最合适的。罗家伦在《国父年谱初稿》下册里,记录了这段经过:胡适找来中医陆仲安,与他一同前往铁狮子胡同,胡适先进去见孙中山。孙中山称呼胡适的字说:“适之,你知道我是学西医的人。”胡适回答:“不妨一试,服药与否,再由先生决定。”这时,在旁边的宋庆龄急忙说:“陆先生已在此,何妨看看。”说完就握着先生的手腕,孙中山点点头,神情凄婉,似乎不忍心让夫人难过,乃伸手把脸转向里侧,宋庆龄即转身往床的内侧坐下,目光与先生对视。孙中山病危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蒋梦麟,也来到了铁狮子胡同。他记下了孙中山对看中医一事所说的话:“他说,他本身是医生,他知道现代医药束手时,中医的确有时也能治好疑难病症。他说:‘一只没有装罗盘的船也可能到达目的地,而一只装了罗盘的船有时反而不能到达。但是我宁愿利用科学仪器来航行。’

朋友仍旧一再劝他吃点中药,他不忍过于拂逆朋友的好意,最后终于同意了。但是这只没装罗盘的船却始终没有到达彼岸。”2月24日,孙中山的病情迅速恶化,医生们建议,恐怕是应该留下遗言的时间了。从他入院以来,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的少数几个人,在征求了宋庆龄的意见之后,站立在孙中山的病床一侧,要求他作出最后的指示。这几个人是:他的儿子孙科,他妻子的长兄宋子文,他妻子姐姐的丈夫孔祥熙,以及汪精卫。

孙中山向站在他身边的这些人发出警告,说在他死后,危险和软化将会出现。汪精卫在矢志不渝的做了保证之后,请求孙中山给予指示。孙中山询问还有什么话要他说。汪精卫提议朗读已经写好的遗嘱草稿,如果孙中山同意,他可以在这个草稿上签字;如果他希望对草稿修改润色,汪精卫将以记录员的身份奉命行事。孙中山在听完了145个字的遗嘱以后,颌首同意说:“好,我赞成!”关于孙中山的遗嘱撰写,有一些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孙中山口授了这份遗嘱,汪精卫只不过是笔录而已。有的说遗嘱在呈送孙中山之前,就早已经在政治委员会会议上的讨论通过了。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呢?权威说法是汪精卫,汪精卫还同时提出一份致家属遗嘱草稿,孙中山也表示同意,但他当时并没有对这两份遗嘱签字。

3月11日,孙中山已至生命垂危之境。宋庆龄扶着孙中山颤抖的手,在他的《政治遗嘱》和《家事遗嘱》上签字。这天同时签署的,还有一份致苏联遗嘱。他的《政治遗嘱》这样写道:“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弥留之际,孙中山用微细的声音轻轻吐出的是:“和平……奋斗……救中国”。3月12日上午9时30分,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终年58岁。3月19日上午,宋庆龄、孙科在北京协和医院礼堂按基督教仪式,为孙中山举行家庭葬礼。19岁时,孙中山受洗成为基督徒,临终之前,他曾清楚的表示,他希望人们知道,他是作为一个基督徒而去世的。葬礼由燕京大学神学院院长刘廷芳牧师主持,广州政府司法部长徐谦和孔祥熙先后致悼词,葬礼之后,孙中山灵柩被移往中央公园社稷坛大殿,从上午10时起,闻讯而来的各个团体、学校以及中外送殡人士已逐渐前往。从协和医院到中央公园,一路上全站满了人。

这万人空巷的场面,真是北京空前未见的景象。从3月24日开始,在中央公园举行公祭。中外团体及个人前往吊唁者络绎不绝,各界送来花圈7000余个,挽联59000多副,横幅500多件。10天公祭,参加吊唁者达76万多人。4月2日,孙中山的灵柩再由中央公园移往西山碧云寺暂厝,北京再一次出现倾城而出的盛况。送殡的行列,长达四五里。几十万人守候在路边,为他送行。为什么要把安放在西山碧云寺的孙中山灵柩称为“暂厝呢”?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把灵柩没有正式安葬之前存放的地方,叫“厝”。孙中山的陵墓建在哪儿合适呢?《老照片》第33辑插页《即将竣工的中山陵》记载:“1912年3月,孙中山来此打猎时,曾说过‘百年之后,愿向国民乞此一掊土,以安躯壳尔……’1925年先生去世,遵照先生遗愿,葬事筹委会到钟山实地勘察后,最终建陵于此。”

1927年   1941年   美昌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梁昌军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