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最后岁月:弥留之际低呼救中国
2009年04月14日 10:25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 】 【打印已有评论0

1993年,92岁的张学良以肯定的语气,告诉采访他的台湾学者郭冠英和周玉蔻说:孙中山的病,是在与他父亲张作霖见面时,受冻受冷而引发的。孙中山抵达天津美昌码头时,的确是在寒冷的天气中,脱帽向欢迎者致意。如此,则因受风引发病症,就是确实的了。只不过,这时谁也没想到,他的病会那么严重。开始为他看病的德国医生只以为是重感冒,致使病给拖了,但更重要的,还是险恶的政治环境一直压迫他的身体神经,导致他最后难以支持,这才是引发他肝病的一个重大的原因。孙中山在天津就开始卧病在床了,就在他的生命即将走向终点的时候,政治问题仍一如既往的缠绕着他。他和张作霖进行过几次讨论,也接待了冯玉祥和段祺瑞的代表,孙中山是应他们的邀请北上的。他满心希望能够通过政治协商而把国家统一起来。可是北方的军阀们,正在深刻的互相猜忌怀疑。

12月19日,病卧在床的孙中山,仍然指定了在全国范围内的许多人,充任国民会议计划的宣传者。但是,在此以后不久,段祺瑞就宣布了由北京政府邀请的军事领袖、政治家和知名人士所组成的善后会议的参加者名单。段祺瑞这份名单,包括了孙中山和六七十位国民党的知名人物,但也包括了像陈炯明、叶举、洪兆麟、林虎和邓本殷等人。这些人都是孙中山在广东军事方面的对手,参加会议最多的,仍然是军人和政客。孙中山召开国民会议的希望,已愈加渺茫。 孙中山到达天津以后,还发生了一件事。各国外交使团向新就任的临时政府执政段祺瑞,递交了一份照会。照会提出,如果北京临时政府承认各国与中国签订的,所有现存条约的合法性,各国将对新的临时政府予以承认和支持。段祺瑞同意了这个交换的条件,当这个消息被公布的时候,孙中山情绪异常激动,这无疑更加重了他日益严重的病情。据有关文献记载,孙中山在听到段祺瑞与各国外交使团做这个交易的时候,气得是“暴跳如雷”,他并“声色俱厉”的痛斥,但他这时候已经是一个生命垂危的重病人,这样只有更加重他的病情。在天津的医疗条件也不是很好,当时在天津为他看病的,是一位叫施密特的德国大夫,此外还有一位日本大夫。但孙中山的病愈来愈重,因此决定把他转到北京来。

北京是孙中山此行的目的地,他来了,但他却是以一个病人的身份来的。在北京饭店作了一个简短的讲话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公开露面。此时孙中山做了两个决定:第一,请北京协和医院的医生为他治病;第二,治疗的费用完全自理,不花政府一分钱。协和医院的德国医生克礼、狄博尔很快来到北京饭店,与从天津过来的德国大夫施密特会同诊治,诊断结果,是严重的肝病。

到1月5号,又请了美国大夫施美路德士、德国医生克礼、狄博尔,再加上协和医院自己的医生,还有俄国医生一共7个人会诊,克礼为主任。开始想要施行手术,但孙中山不同意,他只允许克礼以内科的方法治疗。他这样做一可能是考虑政治的局势还需要他做努力,二可能觉得病还不至于到那一步。医生们也认为病虽严重,但不是绝症,只要安心静养,避免操劳,康复是有希望的。因此也表示尊重他的意见。1月5日开始,为孙中山进行注射治疗。在起初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孙中山的病情似乎有所稳定,睡眠也有好转。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半月左右,至1月中旬,又突起风云。在孙中山的病情转为危急之前,他仍然尝试改变政治上的不利局面。

1月17日,孙中山口授了一个致段祺瑞的复电。他在无可奈何之下,想对善后会议做一点修正。但他的这个希望也落空了,段祺瑞拒绝了他的要求。这大概是孙中山在政治上采取的最后一个行动,这个行动也失败了。但是这个时候显示了一种迹象,即从孙中山北上以来,他的声望不断的上升。尤其从他进入北京开始,他的声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要求国家的统一、和平、结束西方列强在中国的特殊地位。也就是说,他要“挽救中国,”这是埋藏在中国人心中很强烈的呼声。 半个月过去了,孙中山的病情仍然未见好转。体温忽升忽降,脉搏也快慢失常。

1月21日,孙中山的病情开始恶化。23日,德国克礼医生忽然观察到,孙中山的眼球内出现黄晕,这是肝脏疾病转危的先兆,必须马上施行手术。德国和美国的医生共同商定手术的方案,但却感到难以遽然施行,这是为什么呢?第一是因孙中山有约在先,采取内科方法治疗,手术必须得到他本人的同意。第二是考虑到他身体承受的情况,孙中山自北上以来,一路操劳,患病后由于仍有政治活动,探访的人一直未断,没有得到很好的休息,因此决定暂时还是采取比较保守的疗法,继续注射治疗。负责给孙中山注射治疗的,是协和医院的一位法国医生。孙中山此时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甚至无法吃东西,吃什么都会吐出来。孙中山病情恶化的这段时间,一位来自东交民巷德国医院的中国护士,被派往北京饭店护理孙中山先生。

31年后的10月28日,这位名叫何芬的护士在《工人日报》上回忆:“每天清晨,我一跨进病房,中山先生就很有礼貌地对我说:‘早安!’傍晚,当我离开病房的时候,中山先生也要说声‘晚安!’每次量体温、试脉搏或是喂药以后,他都要说:‘谢谢你!’有一次,他烧得唇干舌焦,我用药棉蘸凉开水润他的嘴唇。这时,他虽然难受得两眼睁不开,也不能说话了,还合掌向我表示谢意。”孙中山病重以来,就一直有人劝他请中医来看病。

1927年   1941年   美昌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梁昌军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