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专家:为避嫌终身不买文物
2009年03月19日 11:15天天新报 】 【打印已有评论0

押运5458件书画作品迁台

1948年底,国民党政府眼看大势已去,决定将故宫宝物运到台湾。那志良当时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觉得国共之争,与抗战完全是两回事,抗战时唯恐把国家文物陷入日本人之手,是必须要迁移的,这回却完全不同,他并不愿意为了政治问题影响到文化事业,因为在爱国宝如命的他看来,文物多一次搬运,便多一次损失。

可是,国民党政府已经下了命令。最后负责挑选这批运台文物的是号称“故宫四大金刚”的专家:书法专家庄严、瓷器专家吴玉璋、图书专家梁廷伟以及玉器专家那志良,他们从堆积如山的文物箱中抽出自己眼中的精品,构成了今日台北“故宫博物院”价值连城的馆藏。据杭立武《中华文物播迁记》一书记载:“南迁书画9000多件,运台5458件,其中就有堪称‘中华第一宝’的书圣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南迁铜器2787件,运台2382件,其中就有铭刻字数最多的西周重器毛公鼎。”

迁台文物一共运了3批。那志良负责押运第二艘船,于1949年1月9日到达基隆。

文物运到台湾后,暂存台中糖厂仓库。糖厂开工后,文物要另觅存放处。最后由杭立武带领理事会选定了台中雾峰乡北沟。1950年,在北沟租了地,盖库房存放文物,又盖了宿舍分配居住。那志良分到北沟宿舍,负责保管文物,一直住到台北故宫新馆落成,才搬去台北。

正告老外:国宝不能玷污

到台湾一年后,那志良心里已经知道,在台湾不会是暂时的了。一年中他目睹了很多官僚行径,无聊是非,心中有时会后悔台湾之行。1965年台北新馆建成后,那志良跟随文物从台中雾峰北沟的临时仓库搬到了台北士林外双溪。那里专门修建了4间一级专家宿舍,那志良在那里住了30多年,直到1998年去世。1978年台湾艺术大学聘请那志良去教授古器物学。在王庆台的回忆里,那志良温文儒雅,非常准时。那志良有时会和王庆台等学生聊天,说到两岸局势,他认为将来必然会走向复合,故宫文物属于全中国人,是一个历史的结晶。

说到那志良对文物的爱惜和严谨,有许多故事。一次台北故宫文物到纽约展出,美国《生活》杂志前来拍照。为了表现出一个清代瓷碗的薄度,摄影师拍死一只苍蝇想放在碗内,这样从外面拍照,苍蝇便清晰可见。然而这个别出心裁的创意却遭到那志良的拒绝。他坚持认为国宝不能沾有污浊之物。几经争执,摄影师只好妥协,换了一只草虫。

不仅如此,他家中没有任何文物藏品。因为人在故宫,一定要避嫌。他把这称作文物守护者的基本职业素养。甚至,他招收弟子的前提也是不准购买古玩。

1994年,当年曾与那志良一同共事的单士元访问台湾,与那志良在几十年后再见。当单士元问及第一批南迁时的4位元老,那志良轻轻回答,已故去3位。而那志良也迫不及待询问当年留守在故宫的几位故友,单士元只说了三个字:“没有了。”往事如烟,单士元与那志良当时心里感慨,能侃谈初建北京故宫博物院者,海峡两岸故宫各只剩一人了。

1998年5月,单士元去世。4个多月后,那志良也故去了。从此,一段活的历史便随他们去了。

索予明

索予明是故宫搞漆器研究的一个专家,今年90岁了。当初故宫文物迁台,分三批走,他押运的是第三批。战时什么都紧张,前两批也不容易,但第三批的经历最曲折。当年31岁的索予明是押运第三批文物的人里唯一还健在的一位,现今,那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也只有他能讲给后人听了。

赴台20天,一别故乡30年

1949年1月29日,第三批文物离开南京,2月22日才到台湾,中间走了20多天。通常南京到台湾只需3天,之所以这么久,是因为出了意外。

运送文物的有几个不同的机构,文物的数量有些混乱。文物开始都堆在南京下关码头江边,当时没有起重机,船来了,就找工人把箱子一个一个搬上船。据索予明回忆,第一批船起航时,有人送来了几件文物,其中有价值昂贵的翠玉屏风和玉花瓶,都是当初汪精卫伪政府带去日本谈和的礼物,抗战胜利后日本归还给中国。杭立武觉得这几件文物很有意义,想带到台湾去,但前两批船都走了,只有第三批的“昆仑号”。但“昆仑号”已经装得满满当当,最后这几件塞进了船上的一个小房间里。屏风很长,装进去和取出来都颇费了些力气。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