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八贤之万里:改革闯将 壮士暮年
2008年12月18日 10:41南方周末 】 【打印已有评论0

吴象:我是1979年被调往安徽省委任副秘书长的, 许多农民特别是干部开头疑惑很大:六条说“以生产为中心”、“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那么,“纲”还要不要呢?不是“阶级斗争要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 吗?反响最大、争议也最多的是关于联产计酬的问题。“省委六条”吸收有些地方群众的创造,允许生产队下分作业组,以组包产,联系产量计算劳动报酬,简称“ 联产计酬”。

广大农民认为“大锅饭”变小了,手脚也松了绑,对此特别高兴。而一些思想保守的领导干部和多吃多占的基层干部则强烈反对。

万伯翱:要不是对农民感情深,绝对不会冒这个风 险,1977年中央还在说 “农业学大寨”,老爷子一看现在还是百年不遇的大旱饥荒,农民没饭吃,这个大寨我学不起啊,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他对“农业学大寨”的会议淡 然处之,对极左的形式主义的那一套深恶痛绝,那个会要求第一书记参加,但万里就不去,叫第三把手赵守一(时任安徽省委书记)去,万里交代说你去只带着耳 朵,什么话也不要讲,回来也不要传达,回来就抗灾、救命。小岗村的事出来后,我爸爸当时跟我妈妈说准备再次被打倒,乌纱帽不要了。可奇迹出现了,百年大旱 之后第二年出现了丰收。农民利益和力量的结合,效果巨大。

1978年5月13日,《人民日报》一版发表了长达六千多字的题为《昔阳调动农民社会主义积极性的经验好》的长篇文章,署名“驻学大寨联合报道组”。文章批评说:领导态度不明确,群众思想就会乱,资本主义歪风就会越刮越厉害,社会主义经济就会受破坏。

张广友:接着就谩骂起来了,说什么“干部不是挂羊头 卖狗肉,不是嘴上说社会主义,实际干资本主义,不管什么积极性都去鼓励,都去提倡”。这一看就是针对万里在安徽搞的农业改革的文章。当天晚上我给《人民日 报》总编辑李庄打了个电话,讲了一些干部群众的反映和我们的一些意见。李庄说:“这篇稿子的背景你就不要问了,我不好说呀!不过,《人民日报》是‘国际列 车’谁都可以上,你有不同意见,也可以写文章,我们也可以照登。”与此同时,新华社山西分社的一位记者告诉我:《山西日报》计划发12篇评论,对安徽不点 名的批判,已经发了一篇。并告诫我:看来一场大论战就要开始了,来势很凶,你可要小心点儿!

万伯翱:当时真的是谈“包”色变啊,有群众就拿《人民日报》找万里,问他还坚不坚持包产到户,万里说要是秋后它(《人民日报》)给你粮食你按它说的办,否则你按我的办。

万里坦然处之,只要群众吃饱饭,挨批斗就挨批斗吧。安徽被斗了两年多,斗得不可开交,最终是邓小平的表态才力排众议,帮助万里完成了改革。

张广友:但最初不是邓小平让万里去安徽搞包产到户的。这是别人的误解。邓小平曾说了一句话,大意是这么大事情,之前没打招呼,我不好表态。

万伯翱:邓小平一开始没表态,让你先干起来,有点后来摸着石头过河的意思。当时明确支持的是陈云。陈云对万里说,你的做法我很赞同,我举双手赞同。

1979年初安徽召开省委工作会议,研究如何使已见成效的改革得到巩固,继续发展。就在这个会上,凤阳县委书记、严格为小岗保密的陈庭元,才第一次向省委坦白交待小岗村包干到户的秘密,把一份书面材料交给了万里。

吴象:当时我就在座,他站在那里,也不说话,看小岗 村的材料。几天后刚散会就亲自踏着残雪到小岗去看。小岗人兴高采烈把花生往万里棉军大衣口袋里塞,万里不要,一位老太太笑着说:“往年想给也没有!”小岗 人要求让他们试上三年,万里回答:“我批准你们试五年!”小岗人说:“有人打官司要告我们。”万里回答:“这个官司我包打了!”

在万里的强力推进下,小岗村的大包干经验一夜之间在安徽全境遍地推广,民谣有云“要吃米,找万里”。后来,这个曾经不值一提的小村庄成了中国改革的一个符号。

坚持改革,坚持民主法制

由于当时国家农委主要负责人不大赞成农村搞包产到户,中共中央于1980年3月调万里同志任国家农委主任,全面主持农村改革。随后,万里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

万伯翱:戏剧性的变化,中央让老爷子成了农委主任,成了副总理了,当时反对他的部门和人被他取代了。他认为在铁道部和安徽时经历的是一生中两次最惊心动魄的斗争,他跟我说过,老大,你不是喜欢写剧本嘛,这就是一出戏啊。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张悦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