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标签: | [三国] |
周瑜身后的雅俗世界
三国故事在三国时代结束之后不久便在民间有所流传。而令人纳闷的是,到了宋代,周瑜的形象已经彻底地扭曲了。如今所能找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资料,就是宋元之际出现的话本《三分事略》。在这部为适应市民娱乐需求而产生的话本中,周瑜的形象已经是一落千丈,出现了质的下跌。
在政治上,他鼠目寸光,为一己私利而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在军事上,他看似颇有才华,但更多的时候却是才智平庸,屡战屡败。在人格修养上,他好大喜功,心胸狭隘。
按照复旦大学古籍研究所专家吴金华的说法是,话本是市民娱乐的产物,它从来都不受正统观的左右。而与此同时,以曹魏为正统却是官方正统观的明确意向。
可见,市民的好恶在那时候已经不以统治者的正统观念为转移了。他们对人物的褒贬品评是有着自己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他们“尊刘”,拥“帝蜀”,而对于站在对立面的周瑜,自然不会有好感。
这种受市民意识影响的创作倾向延续到元代的杂剧中便越发地明显了。就这样,一个与雅文化系统中的褒物文字形成鲜明对照的周瑜形象,于宋元之际,在强烈的市民意识的关照下诞生了,并随着戏曲的广为传唱而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演义的定型
而之后,罗贯中的出现,彻底把周瑜的形象钉在了自相矛盾的演义标准上。
在于文学评论家看来,罗贯中的矛盾几乎也在之后成就了《三国演义》这本书的矛盾,在这本书里,除了蜀汉永远是光明正确的,吴魏的一系列人物,从曹操到周瑜,都是充满矛盾的。作为一名落拓江湖的书会文人,罗氏一方面深受雅文化的影响,对三国人物,尽量地靠近史实。而另一方面,混迹于市井,又让他不由得对世俗化的评价产生认同。
一方面,它肯定周瑜结交孙策,开拓江东,定建霸业;举荐鲁肃,纳降甘宁,举贤任能;最后火攻破敌,建立不朽功勋。而另一面,当遇到刘备集团的中心人物,周瑜又不得不退一射之地。对于那些中心人物,周瑜只能是陪衬。直至评书版的《三国演义》在80年代风靡大陆,“羽扇纶巾”和“三气周瑜”已经成为成语彻底地深入人心,对于周瑜,那些偏见也再抹不去了。 (据《先锋国家历史》王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