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瀛台:北京著名皇家建筑之谜
2008年10月16日 09:28新华网 】 【打印

 

    瀛台

    再说说囚禁光绪皇帝的瀛台。光绪皇帝推行变法、力图振兴,结果在瀛台被囚10年之久,成为当时最高级的囚徒,实在是悲剧人物,人们或许要问:瀛台何在?何以竟能成为堂堂皇帝的囚笼?

    瀛台在北京城中,在中南海的南海里。它四面环水,实为一小岛,北部有一木桥与陆地相连。中心建筑为涵元殿,并有许多亭台楼阁和奇石占木。它初建于明代,命名为南台,清顺治年间修葺扩建后,改名为瀛台,当年康熙和乾隆曾多次在此听政、赐宴。

    戊戌政变以后,慈禧太后盛怒之下把光绪囚禁于涵元殿。涵元殿为瀛台正殿,坐北面南。北有涵元门与翔鸾阁相对,南有香宸殿与迎熏亭相望,隔海便为新华门。建筑规模虽不如紫禁城,却也富丽堂皇。但是,自从光绪被囚于涵元殿,此地便被凄凉、惨淡气氛所笼罩。光绪除每天清晨被拉去陪慈禧上早朝外,其余时间便被囚禁在此,严禁外出。侍奉光绪的太监,均经慈禧的心腹李莲英亲自挑选,对光绪名为服侍实为监视。据说某年的冬季,南海水面已经结冰,一天,光绪微服出行,孰知刚走不远,便被守门人发现,即“跪阻”返回。事后,慈禧太后闻知此事,居然命人把水面的冰凿开,以防光绪逃走。

    光绪被囚瀛台期间,身心备受折磨。据说涵元殿那纸糊的窗户破了之后,竟没人给补一补,这在北国严寒的冬天,确实是令人难以忍受的。光绪在凛冽的朔风中竟冻得浑身发抖,手足麻木。光绪帝登基以后,未能励精图治,复兴祖业,自身也落到“欲飞无羽翼,欲渡无舟楫”的地步,难怪他要不时慨叹:“我不如汉献帝!”尤其令光绪难堪的是,慈禧为了从精神上折磨光绪,竟把光绪惟一宠爱的珍妃打入冷宫,并水远不准光绪与她相见。

    光绪皇帝在瀛台的囚禁生活中,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岁月。直到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先于慈禧太后一天死于涵元殿东室,结束了他的一生。由于他的死与慈禧太后仅相差一天,因而有人怀疑是慈禧把他害死,也有人说是袁世凯用毒药把他毒死。这都只能是历史疑案了。

    城门楼

    现在,满北京都充斥着所谓的现代建筑,许多老建筑也面临着“拆”的命运。在拆拆建建当中,北京人都快想不起老城墙是什么样了。北京城墙大都已拆掉,惟保留了三座门楼:正阳门、东便门和德胜门。

北京有句老话:先有德胜门,后有北京城。此话道出了德胜门的来龙去脉。元朝末年,大将军徐达率领军队攻破了元朝的大都城(即北京),元顺帝急忙从大都城北门健德门逃走了,元朝从此灭亡。徐达便把健德门改成德胜门,也叫得胜门,可能是纪念明军取得胜利之意。这是洪武元年(1368年)的事。到了永乐十八年(1420年)修北京城时,就把大都城的城墙南移两公里,另外修了城门和瓮城,还叫德胜门。由此看德胜门的命名早于北京城52年。

北京城建成了,共有9个城门。各有各的用途:在封建王朝时代,皇帝专门喝玉泉山的泉水,给皇帝运水的水车,从西直门出入;给宫廷运煤的煤车出入于阜成门;正阳门出入皇帝祭祀天地的车辇;朝阳门走粮车;东直门通柴车;崇文门进酒车;宣武门出刑车;安定门出战车;出兵打仗,得胜还朝,要进德胜门。据说,清朝士兵们进德胜门时还要高唱“得胜歌”。听“老北京们”说,这得胜歌就是八角鼓(单弦)的前身。

据史书记载,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瓦刺军进攻北京,兵部尚书于谦率领大军出安定门迎敌,一举击毙了号称“铁颈元帅”的也先的弟弟索卯那孩,把瓦刺军打得丢盔弃甲。于谦得胜,凯旋而归。这是于谦保卫北京的一次大胜仗,在历史上很有名。以后,到了祟桢十七年(1644年),皇帝朱由检派吏部右侍郎李建泰带兵出安定门,开赴山西去打李自成的起义军。军队刚走到涿州,迎头碰上闯王的部队,兵士不战自溃,闻风丧胆而逃。李自成的大军乘胜追击,打下了北京城。朱由检见大势已去,只好在煤山上了吊。可见名曰德胜门,实际上胜败都有。

北京内城有九门,这九门都有城楼和箭楼。可是德胜门的箭楼却有点与众不同。拿正阳门来说,箭楼下有门洞和城门,而德胜门的箭楼却没有门洞和城门,也是北京独一无二的没有门洞和城门的箭楼。

德胜门已经有500年的历史了。在明朝嘉靖年间和清朝康熙年间都曾经重修过。民国初年也修缮过,因为财力不足,只修了半个城台就停工了。民国十三年,北洋政府索性将城楼拆掉,卖了木料,用这笔钱给政府官员发了薪金。

古建筑   天坛   瀛台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一热点图片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