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记者为朴永心寻找当年慰安所(3)
根据热心读者提供的线索,经过昨天一整天的奔波,有了极为重大的收获:不仅找到了两处与朴永心老人所描述的情况极为相似的慰安所,还发现了一处新的慰安所,同时还搜集到了很多珍贵的物证及人证资料。
根据热心读者提供的线索,昨天一整天,南京师范大学的经盛鸿教授、朴永心老人所委托的中国研究学者以及快报记者一行几人开始了艰巨的寻访之路,经过一整天的奔波,有了极为重大的收获:不仅找到了两处与朴永心老人所描述的情况极为相似的慰安所,还发现了一处新的慰安所,同时还搜集到了很多珍贵的物证及人证资料。
新发现的慰安所“菊水楼”
今年55岁的郝炳国先生是一位历史爱好者,根据他所提供的线索,昨天一大早,专家学者以及记者一起赶到了文昌巷19号大院,这里集中了一大片旧式的洋房群落(包括文昌巷19号-3、4、5、6四幢房子,以及另外8幢形状相同的两层青色小洋楼)。经现场观察,专家肯定这些建筑是日式建筑。当地居民说,文昌巷19号-5曾是日本人的舞厅和饭厅,现在还保留有当时的痕迹。现在文昌巷19号的院落都成了民居,但房子的结构和陈设变化不大。当记者问及此处的历史时,绝大多数的居民都脱口而出:“我们这儿原来是窑子(即慰安所)。”专家学者们对每一间房屋,每一处楼梯、栏杆甚至每一片砖瓦都进行了仔细研究考察,发现这个大院的每一幢房子里都留下了日本人的痕迹。正当我们急于找到当年的见证人时,有热心的居民介绍了郝延来老人。老人也是此处的居民,在附近开了一个理发店。75岁的郝延来老人介绍:“我是扬州宝应人,1940年的时候,我12岁,到南京来走亲戚,当时我的小表哥带我到现在的文昌巷溜冰,因为附近都是石子路,只有这一处是水泥路。在溜冰的时候,我发现在文昌巷19号大院的门口立着两个方方正正的水泥柱,两根柱子大约有半面墙壁那么高,上面写着相同的3个字‘菊水楼’。我看到进进出出的都是日本兵,穿着制服,佩着军刀。白天,大铁门是开着的,当时没有看到有人在门口守卫,我和我小表哥还进了大门溜冰呢,但不敢走得太远,只敢在现在的19号-3的两幢红房子前溜。当时是冬天,红房子的门是开着的,可能是晒太阳,我看到里面有女人,穿的衣服和我们中国人不一样,还有榻榻米。当时听大人们说,这个地方是窑子。”郝老先生认为,朴永心说附近有水,很有可能是指丁家大塘,当时这是个很大的水塘,解放后被填平了,现在的第22中学就是原先的丁家大塘所在的位置。
经盛鸿教授认为,此处不仅与朴永心老人所讲述的那所慰安所有很多相像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这是新发现的又一处慰安所,为学者们以后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相关阅读:
相关新闻
- · 71周年纪念:日本记者镜头中的七七事变(组图)
- · 特别纪念:七七卢沟桥事变71周年(组图)
- · 徐州会战后:23名中国女战俘被逼做慰安妇(图)
- · 悲情:29军血战喜峰口 上阵前战士想看女人身体
作者:
胡玥姣
编辑:
梁昌军
|